福建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海峽西岸經濟區核心地帶,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廣闊的海域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是傳統的海洋大省。這里因海而生、向海而興,從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到近代的船政文化發源地,海洋始終是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隨著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和“海上福建”建設的加速推進,海洋經濟已成為福建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從傳統的海洋漁業、交通運輸業到新興的海洋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福建海洋經濟正經歷著從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的深刻轉型,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活力和巨大的潛力。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海洋經濟一直是福建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福建省海洋經濟行業是指依托福建省沿海地區豐富的海洋資源,涵蓋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旅游業、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經濟體系。它不僅是福建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海洋強省戰略目標的關鍵力量,對于促進福建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升福建省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福建省海洋經濟促進條例》《加快“海上福建”建設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的意見》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應加快釋放。
目前,福建省海洋經濟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憑借其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福建省在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旅游業等傳統優勢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步提升。2024年,福建海洋生產總值超1.25萬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份額超過21%,水產品出口額、人均水產品占有量等多項指標居全國前列。
福州、廈門2個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全年完成投資526.6億元、超序時進度8個百分點,環三都澳、閩江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東山灣六大灣區協同發展,以點帶面引領帶動全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福建省海洋經濟產業體系日趨完善,傳統產業穩步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海洋漁業作為基礎產業,正從“近岸養殖”向“深遠海養殖”轉型,通過推廣智能化養殖平臺、深水大網箱等設施,實現了產量與質量的雙提升;海洋交通運輸業依托福州港、廈門港等深水良港,形成了集集裝箱、散貨、郵輪于一體的綜合港口體系,成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濱海旅游業則融合了媽祖文化、海絲文化、船政文化等特色元素,打造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品牌。新興產業方面,海洋生物醫藥依托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在新型藥物、生物制品研發上取得突破;海洋新能源如海上風電、潮汐能等產業發展迅速,成為福建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海洋高端裝備制造如深海采礦船、LNG雙燃料船等產品,憑借技術優勢占據了國內外市場的重要份額。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福建省海洋經濟行業全景分析與投資戰略前瞻報告》分析:
2024年,漁船更新改造、漁船通導裝備、設施漁業、漁港及漁港經濟區等重點項目全面發力,全省新建漁港14個,建成投用漁港29個,新增1個國家漁港經濟區。加快打造遠洋漁業母港基地,福州國家遠洋漁業基地(一期)具備通關條件。
近年來,福建省積極響應國家海洋戰略,加大對海洋經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動海洋經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新興海洋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同時,福建省不斷加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推動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福建省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既得益于傳統產業的扎實基礎和轉型升級,也離不開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附加值,成為擺在福建海洋經濟面前的重要課題。一方面,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可能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影響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附加值較低,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升級。因此,福建海洋經濟必須走“生態優先、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福建省海洋經濟正處于從“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轉型的關鍵期,呈現出傳統產業穩步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創新驅動能力增強、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的良好態勢。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深厚的海洋文化和有力的政策支持,福建海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未來,隨著“海上福建”建設的深入推進和海洋強國戰略的全面實施,福建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附加值,培育更多新興產業增長點;另一方面,堅持生態優先,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深化開放合作,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提供“福建經驗”,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福建力量”。
想要了解更多福建省海洋經濟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福建省海洋經濟行業全景分析與投資戰略前瞻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