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重組市場持續升溫
在政策利好加持下,今年以來并購重組市場持續升溫,越來越多券商躬身入局。在業內人士看來,在IPO節奏階段性放緩導致券商投行業績承壓的背景下,深耕并購重組市場將改善券商的經營業績,提升券商的綜合競爭力。
并購重組通常包括兼并、收購和重組三種方式。兼并分為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收購主要指股權收購,重組則是資源的重新組合,具體可分為擴張型、收縮型和其他形式。并購重組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升產業效率、實現資產上市和市值管理。
中國并購重組行業的發展始終與經濟轉型的脈搏緊密相連。自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以來,并購重組逐步從資本市場的邊緣走向舞臺中央,成為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工具。早期的并購活動多聚焦于規模擴張與資源整合,但隨著經濟結構深度調整,行業逐漸轉向以產業升級、技術融合和全球化布局為核心驅動力。
近年來,政策環境的持續優化為行業注入新活力。“并購六條”等政策發布以來,滬深市場并購重組案例同比明顯多增,產業協同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主線。
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數據顯示,“科創板八條”2024年6月發布以來,科創板新增披露產業并購超100單,已披露交易金額超330億元。今年以來,科創板新增披露40多單并購交易。
據深交所統計,2024年9月24日“并購六條”發布以來,深市新增披露864單并購重組,金額合計3972億元。其中重大資產重組100單,金額合計180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13%、219%。
當前,并購重組已超越簡單的資本運作范疇,成為推動國企混改、新興產業培育、跨境資源整合的關鍵抓手,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扮演著資源整合中樞的角色。
當前中國并購重組市場呈現出鮮明的結構性特征。從主體分布看,央企與地方國企主導著超大規模的產業鏈整合,通過吸收合并、資產注入等方式強化行業話語權;民營企業則更側重于"補鏈強鏈",通過收購技術型標的或海外優質資產突破發展瓶頸。在交易模式上,"現金+股權"混合支付、"分拆+重組"組合拳等創新工具的應用頻率顯著提升,反映出市場對交易結構復雜性的適應能力增強。
值得關注的是,并購標的的選擇標準正發生根本性轉變:過去以營收規模為導向的"規模崇拜"逐漸讓位于對技術壁壘、數據資產、ESG表現等新型價值指標的評估。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并購行業市場運營格局分析與未來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分析:
行業正處于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深水區。一方面,并購市場面臨多重挑戰: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估值分歧、跨境交易中的地緣政治風險、并購后文化融合與管理協同的復雜性等問題依然突出。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為行業注入新動能,區塊鏈技術在盡職調查中的應用、AI算法對標的篩選效率的提升、大數據驅動的整合方案設計等創新實踐,正在重塑并購價值鏈。監管層面的"放管服"改革與市場化導向,與企業端的數字化能力升級形成共振,推動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精準賦能"。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交易規模的理性回歸,更反映在市場對"并購質量"的重新定義——不再簡單追求交易金額,而是聚焦于能否真正實現技術突破、市場拓展和效率提升。
在新發展階段的門檻上,中國并購重組行業正經歷著價值邏輯的重構。未來五年,行業將呈現三大演進方向:其一,專業化分工深化,財務顧問、法律合規、整合咨詢等細分領域將涌現更多垂直服務機構,形成"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其二,并購標的的"科技屬性"權重持續上升,半導體、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將成為并購熱點,推動技術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其三,并購與資本市場的聯動性增強,通過定向可轉債、優先股等工具創新,實現融資結構與戰略目標的精準匹配。
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到注重質量提升,從被動適應政策到主動創造價值,從國內資源整合到全球要素配置。在這個過程中,并購重組不僅是企業發展的加速器,更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手術刀"——通過精準切割冗余產能、縫合技術斷點、嫁接創新基因,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能。
可以預見,隨著注冊制改革深化、跨境資本流動便利化以及ESG標準體系的完善,并購重組行業將在重構產業生態、培育創新動能、服務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
想要了解更多并購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并購行業市場運營格局分析與未來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