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發布的202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顯示,2024年,全國用水總量為5928.0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為926.8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15.6%;工業用水量為971.0億立方米〔其中直流火(核)電冷卻用水量為477.5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16.4%;農業用水量為3648.4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61.6%;人工生態環境補水量為381.8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6.4%。
水務行業是保障城市居民和企業生產生活用水的基礎性產業。水務行業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中國水資源公報》顯示,2024年全國供水總量為5928.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為4892.4億立方米,占供水總量的82.5%;地下水源供水量為784.0億立方米,占供水總量的13.2%;非常規水源供水量為251.6億立方米,占供水總量的4.3%。
水務行業整體呈現區域壟斷性與龍頭集中度提升并存的格局,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水務行業涉及的企業數量較多,相對集中在東部地區。其中,上游企業分布廣泛,涉及寧夏、湖南、浙江、上海、江蘇、河南、山東等地;中游企業相對集中,涉及廣東、四川、北京、天津、江西、安徽等地區。
在快速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中,水資源短缺、水污染治理、供水管網老化等問題日益凸顯。近年來,國家通過政策引導(如“水十條”“十四五”規劃)推動行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同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逐步打破傳統行政壟斷模式。水務行業已從單一的供排水服務,拓展至水資源循環利用、智慧化管理等綜合領域,成為保障民生與生態安全的關鍵環節。
政策驅動與市場化改革深化: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國家強化水資源管理立法(如《水污染防治法》),推行階梯水價、節水型社會建設等機制,倒逼企業提升用水效率。市場化改革推動競爭格局多元化:國有企業依托資源與政策優勢主導大型項目;民營企業憑借靈活機制在細分領域(如智慧水務設備、農村供水)快速崛起;外資企業則以技術經驗參與高端市場。
智慧水務成為轉型核心方向: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滲透行業。智慧水務平臺整合水質監測、管網漏損檢測、用戶用水行為分析等功能,實現從水源到終端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例如,實時傳感器預警水質異常,AI算法優化水廠能耗,顯著降低運營成本并提升供水安全。
水資源短缺倒逼循環利用升級:中國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1/4,且地域分布不均(北方尤為緊缺)。再生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等技術加速推廣,推動“廢水”向“資源”轉化。
基礎設施短板與區域發展失衡:盡管供水能力整體提升,但老舊管網漏損率高(部分城市超12%)、農村供水覆蓋率不足等問題突出。污水處理能力在東部較完善,而中西部及農村地區設施滯后,成為下一步投資重點。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水務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五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分析:
當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后,行業焦點自然轉向質量與效率的提升。智慧化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推動水務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管理”的關鍵。政策持續加碼,倒逼企業通過數字化手段降本增效。同時,水資源剛性約束與“雙碳”目標疊加,促使行業探索再生水回用、低碳工藝等可持續路徑。未來競爭將從規模擴張轉向技術賦能與服務創新,智慧水務與資源循環利用的深度融合,將重塑行業價值鏈。
1、智慧化向全產業鏈滲透
智慧水務從單一系統向“平臺化生態”演進,整合供水調度、污水處理、用戶服務等全環節。云計算與大數據支撐決策優化,例如預測用水需求、動態調整水價。預計智慧水務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級,并延伸至農業灌溉、工業節水等場景。
2、綠色低碳技術加速落地
水資源循環利用成為剛性需求:
再生水領域:膜技術、生態濕地處理工藝提升水質,再生水用于工業冷卻、城市綠化;
低碳工藝:光伏驅動水廠、污泥資源化技術降低碳排放;
海綿城市:雨水收集與滲透設施建設納入城市規劃,緩解內澇并補充地下水。
3、集中化與專業化并行
行業兼并重組提速,大型國企通過并購整合區域資源;中小型企業轉向細分賽道(如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工業廢水治理),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政策鼓勵專業化運營服務,推動設計、建設、運維全鏈條分工協作。
4、城鄉一體化與普惠服務
城鄉供水“同質同服務”成為政策重點,通過管網延伸、智慧泵站等技術改善農村供水穩定性。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在縣域水務項目中廣泛應用,彌補財政投入缺口。
中國水務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的關鍵轉型。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智慧化、綠色化、集約化成為核心發展邏輯:智慧水務通過技術賦能提升全鏈條效率,水資源循環利用從概念走向規模化應用,行業競爭格局在國企主導下呈現專業化細分趨勢。然而,挑戰依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管網更新滯后、技術創新成本高等問題需持續突破。
未來行業需把握三大方向:一是深化數字化融合,構建“感知-分析-決策”的智慧體系;二是推動再生水、雨水資源化技術成本下探,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三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如水價改革、特許經營)激活市場活力。水務行業不僅是基礎設施的提供者,更是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的守護者,其發展質量直接關乎國家水安全與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在政策精準施策與企業創新突圍的合力下,中國水務行業有望構建高效、韌性、綠色的新生態
想要了解更多水務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水務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五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