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價格飆升至37美元創13年新高
白銀協會最新報告指出,在地緣政治風險加劇、通脹擔憂及積極價格預期的多重推動下,白銀價格正呈現加速上行態勢,預計2025年將超越黃金成為更具投資價值的貴金屬。
2025年6月,倫敦現貨白銀價格突破每盎司37美元關口,創下2012年3月以來的13年新高,年內累計漲幅逼近30%。
據21財經報道,支撐白銀上漲的核心是工業需求的強勁增長和投資市場的熱情追捧。在工業端,白銀在新能源汽車、AI、半導體和5G等領域的應用不斷增加,推動了其工業需求的持續增長。特別是在光伏電池中,白銀占比超過10%,成為白銀需求的重要增長點。在市場端,白銀的金融屬性也在增強,投資者對白銀的投資需求顯著增加,推動了白銀價格的進一步上漲。
白銀是一種金屬單質,元素符號為Ag,具有富延展性,是導熱、導電性能很好的金屬。白銀因其色白,故稱為白銀,與黃金相對。它自古以來就被作為財富的象征,廣泛應用于貨幣、裝飾品、工業等多個領域。純白銀顏色白,有金屬光澤,質軟,摻有雜質后變硬,顏色可能變為灰、紅色。白銀的化學性質穩定,能夠溶于硝酸、硫酸等強酸中。
近年來,全球綠色能源轉型與電子科技爆發性增長,推動了工業用銀需求的結構性轉變。與此同時,國內環保標準趨嚴、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問題不斷倒逼企業向高附加值環節攀升,行業在傳統貴金屬屬性之外,逐步顯現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材料的特質,為后續發展埋下伏筆。
就產業鏈來看,上游礦產勘探聚焦資源富集區,云南、內蒙古等地依托地質優勢形成開采樞紐,技術升級推動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提升。中游冶煉加工環節通過自動化與環保技術改造,實現銀錠、銀粉等高純度產品的規模化生產,部分企業品牌(如濟源銀錠)已獲得國際認證并進入全球市場。下游應用呈現多元化擴張,電子、光伏、汽車工業構成三大核心需求領域,其中光伏產業因全球“雙碳”目標成為白銀需求增長的核心引擎。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深化,區域集群效應顯著——以河南濟源為例,當地通過政企聯動打造“白銀文化節”,吸引深加工企業集聚,形成從銀錠冶煉到銀飾、銀器制造的完整生態圈。
傳統珠寶首飾消費穩定增長的同時,工業領域正重塑白銀需求格局。光伏面板導電銀漿、新能源車電子元件、5G設備連接器等高新技術產品對白銀的依賴度持續攀升。據行業研究,僅光伏、電力、汽車三大板塊已占據全球白銀工業需求的半壁江山,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成為關鍵增量市場。消費端則呈現個性化與高端化趨勢,食品級銀器(如萬洋集團認證產品)、收藏級銀藝品等細分品類崛起,推動白銀從投資保值工具向“科技+消費”雙輪驅動的復合型商品演進。
國家通過勘查激勵政策、稅收優惠等措施扶持行業,但環保法規同步收緊,要求企業降低開采污染、提升清潔生產能力。國際市場方面,中國白銀企業面臨資源對外依存度高、價格波動加劇等風險。部分企業通過技術破局——例如開發銀合金替代材料以降低單耗、引入循環回收技術緩解資源壓力——逐步構建綠色供應鏈。未來行業競爭力將更取決于低碳轉型效率與核心技術儲備。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白銀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價值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白銀行業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遷的關鍵階段。上游資源約束與下游需求升級的雙重壓力,促使企業重新定位價值鏈角色:單純依賴礦產輸出的模式難以為繼,向精深加工與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轉型成為共識。政策層面持續釋放結構調整信號,鼓勵企業整合研發資源攻關“卡脖子”環節,如高純銀提純技術、納米銀應用開發等。國際競爭格局中,中國企業需在鞏固冶煉優勢的基礎上,加速布局高附加值產品,將環保合規轉化為市場準入壁壘的突破點。這一承轉過程,既是對傳統發展路徑的革新,亦為行業開辟出更廣闊的增量空間。
中國白銀行業已形成以資源稟賦為基底、工業需求為主軸、政策創新為杠桿的立體生態。產業鏈韌性通過區域集群與精深加工能力得到強化,光伏與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持續注入增長動能。然而,資源可持續性、環保成本攀升及國際定價話語權缺失仍是突出挑戰。
未來破局需聚焦三方面:技術端加強替代材料研發與循環利用技術,降低對外依存;產業端推動“礦產+再生+深加工”融合模式,提升抗風險能力;戰略端借力“雙碳”政策紅利,深度綁定新能源產業鏈,鞏固光伏用銀的全球優勢地位。行業將從傳統貴金屬賽道,逐步升級為支撐綠色科技與高端制造的核心材料供應體系,在全球價值鏈中謀求更主動的戰略定位。
想要了解更多白銀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白銀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價值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