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發電是以天然氣為燃料,通過燃氣輪機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作為清潔能源轉型的關鍵環節,該行業兼具“基荷電源”穩定性和“調峰電源”靈活性雙重屬性。
中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已從2020年的98GW增長至2025年的143GW,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比重從6.2%提升至8.9%,形成“上游氣源供應-中游設備制造與發電運營-下游電力銷售與綜合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1. 天然氣發電機遇與挑戰
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天然氣發電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天然氣發電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分析,天然氣發電憑借低碳、高效、靈活調峰等優勢,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過渡能源。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2023年全球天然氣發電量占比達23%,僅次于煤炭(36%)和可再生能源(29%)。
在中國,雙碳目標推動下,天然氣發電行業迎來政策紅利,但同時也面臨氣源供應、價格波動等挑戰。
1.1 市場規模與增長趨勢
裝機容量:截至2023年底,中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達1.2億千瓦,同比增長9.3%,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8%(國家能源局數據)。
發電量:2023年天然氣發電量達3500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的5.1%,較2020年提升1.2個百分點。
區域分布: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經濟大省占據全國70%以上的天然氣發電裝機,主要受益于LNG接收站布局完善及電力需求旺盛。
1.2 政策驅動因素
雙碳目標:國家發改委《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天然氣發電裝機占比提升至6%,2030年進一步增至8%。
氣電聯動機制:2023年廣東、上海等地試點氣電價格聯動,緩解發電企業成本壓力,提升行業盈利能力。
調峰需求:隨著風電、光伏裝機快速增長,天然氣發電的靈活調峰價值凸顯,多地出臺容量電價補貼政策。
2. 產業鏈:上游氣源與下游需求
天然氣發電產業鏈涵蓋上游氣源供應、中游發電運營及下游電網消納。當前行業的核心矛盾在于氣源成本高企與電價機制尚未完全市場化的沖突。
2.1 上游:氣源供應格局
進口依賴度高:2023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45%,其中LNG進口占比60%(海關總署數據)。俄烏沖突后,國際氣價波動加劇,影響發電企業成本。
國產氣增量有限:頁巖氣開發進展緩慢,2023年產量僅占全國總供應的20%,短期內難以改變進口主導格局。
2.2 中游:發電企業競爭態勢
三大梯隊競爭:
第一梯隊:國家能源集團、華能、大唐等央企,憑借規模優勢占據50%以上市場份額。
第二梯隊:地方能源集團(如浙能、粵電),聚焦區域市場,享受地方政策支持。
第三梯隊:民營及外資企業(如新奧能源、殼牌),在分布式能源領域表現活躍。
技術升級趨勢:H級燃機(效率超63%)逐步替代F級機型,聯合循環發電(CCGT)成為主流。
2.3 下游:電網消納與電價機制
市場化交易占比提升:2023年廣東電力市場天然氣發電成交均價0.58元/千瓦時,較煤電溢價20%。
輔助服務收益增長:調峰、備用等輔助服務為氣電企業貢獻約15%營收(中電聯數據)。
3. 競爭格局:央企主導,民企突圍
3.1 市場份額集中化
前五大發電集團(國家能源、華能、大唐、華電、國電投)合計市占率超60%。
新進入者如三峽集團、中廣核加速布局,通過并購整合提升競爭力。
3.2 區域市場分化
沿海地區:經濟性強,氣價承受能力高,項目IRR(內部收益率)可達8%-10%。
中西部地區:受制于氣源短缺,發展滯后,依賴政策補貼。
3.3 商業模式創新
熱電聯產(CHP):工業園區配套項目收益率較純發電高3-5個百分點。
虛擬電廠(VPP):聚合分布式氣電資源參與電力市場,成為新增長點。
4. 投資前景預測與市場規模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預測,2024-2030年中國天然氣發電行業將呈現以下趨勢:
裝機容量:2030年達2億千瓦,年復合增長率8.5%。
發電量占比:提升至7%-8%,成為第三大電源(僅次于風光和煤電)。
投資熱點:
沿海LNG接收站配套項目:如中海油揭陽、新舟山項目。
氫能摻燒技術:2030年摻氫比例有望達20%,降低碳排放。
碳交易收益:按當前碳價(60元/噸),氣電企業年均可獲減排收益超10億元。
5. 風險與建議
5.1 主要風險
氣價波動:若國際氣價長期高于10美元/MMBtu,行業盈利將承壓。
政策不確定性:容量電價補貼力度可能隨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而減弱。
5.2 投資建議
關注區域龍頭:優先布局廣東、江蘇等市場化程度高的省份。
技術壁壘型企業:如燃機核心部件制造商(上海電氣、東方電氣)。
綜合能源服務商:具備氣-電-熱協同能力的企業更具抗風險能力。
天然氣發電行業正處于政策紅利期與市場化改革關鍵期的雙重驅動下,短期看調峰需求,長期看低碳價值。投資者需密切關注氣電價格聯動機制、氫能技術突破及碳市場進展,以把握結構性機會。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天然氣發電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將持續跟蹤行業動態,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數據支持與戰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