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與數據、傳感器、軟件應用等有較高關聯度,目前,針對該領域的風險并未被完全覆蓋,因此,險企還可以創新發展網絡安全保險等責任保險。
一、車險費率改革進程
改革實施后,消費者有望迎來諸多“大禮包”。根據《指導意見》,交強險總責任限額從12.2萬元提高到20萬元。其中,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從11萬元提高到18萬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從1萬元提高到1.8萬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維持0.2萬元不變。無責任賠償限額按照相同比例進行調整。其中,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從1.1萬元提高到1.8萬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從1000元提高到1800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維持100元不變。
商車險方面,保險責任更加全面、產品更為豐富、價格更加科學合理。《指導意見》指出,支持行業將示范產品商業三責險責任限額從5萬至500萬元提升到10萬至1000萬元。
2020年9月3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9月19日開始實施。此次改革是涉及交強險和商車險的一攬子改革。分析人士稱,改革實施后,消費者將會真切感受到改革紅利,如交強險責任限額大幅提升、商車險保險責任更加全面、產品更加豐富、價格更加科學合理等。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指出,預計改革實施后,短期內對消費者可做到“三個基本”,即“價格基本上只降不升,保障基本上只增不減,服務基本上只優不差”。
加大車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健全以市場為導向、以風險為基礎的車險條款費率形成機制。優化條款責任,理順價格成本結構,科學厘定基準費率,引導市場費率更加合理,促進各險種各車型各區域車險價格與風險更加匹配。
新的機動車示范產品的車損險主險保險責任增加了機動車全車盜搶、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玻璃單獨破碎、自燃、發動機涉水等保險責任,刪除了事故責任免賠率、無法找到第三方免賠率等免賠約定,刪除了實踐中容易引發理賠爭議的免責條款,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車險保障服務。增加了駕乘人員意外險產品,包括代送檢、道路救援、代駕服務、安全檢測等內容的車險增值服務特約條款,為消費者提供更加規范和豐富的車險產品及服務。
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主要目標,具體包括:市場化條款費率形成機制建立、保障責任優化、產品服務豐富、附加費用合理、市場體系健全、市場競爭有序、經營效益提升、車險高質量發展等。短期內將“降價、增保、提質”作為階段性目標。
消費者將真真切切感受到以下改革紅利:一是交強險責任限額大幅提升。有責總責任限額從12.2萬元提高到20萬元,其中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從11萬元提高到18萬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從1萬元提高到1.8萬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維持0.2萬元不變;無責任賠償限額按照相同比例進行調整,其中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從1.1萬元提高到1.8萬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從1000元提高到1800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維持100元不變。
圖表:2019-2022年汽車保險市場發展現狀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研究院
根據中研研究院《2023-2028年汽車后市場行業市場發展環境與投資趨勢分析報告》分析得知,在“法定”三責險的帶動下,商業車險隨之崛起,公車、拖拉機、私家車逐步成為車險保費增長的主要驅動,2022年汽車保險市場規模達到2931億元,同比增長14.17%。
二、汽車保險市場面臨的問題
新能源車不同于燃油車的產品特點、市場特點、銷售和服務模式等,都使得新能源汽車保險的經營需要持續創新,經營集約化、線上化的趨勢將十分明顯。
新能源車賠付率比較高,要想做好風險管控,必須積極深挖車險的定價因子,例如新能源汽車帶來的里程數據、駕駛行為的車聯網數據,都可能成為精算定價的風險因子。
同時,在新能源車企和保險公司“總對總”的合作模式下,不少新能源車廠家提出風險模型也要總對總,為其量身定制新能源車專有的精算模型。
未來新能源車汽車保險定價模型一定由三個方面組成:事前風險分級、事中風險交互以及危險行為管控。新能源汽車保險與保險科技的融合,與新保險數據、科技數據的融合是未來新能源汽車保險發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很多保險公司的理賠員權利都比較大,可以進行保險費用的收取,還可以推薦用戶去哪個修理店進行理賠,很多客戶都是聽理賠員的,不會估計到太多的東西,所以這樣就造成了很多理賠員會和一些修理店勾結起來,把價格抬高,但是給出的汽車零件卻是次品,再加上很多車主自己對汽車知識的不了解,理賠員說多少就是多少,反正都是保險的,同樣是3000塊的零件,其實東西已經不是原廠的了,這樣不僅僅欺騙了車主,同時也欺騙了保險公司,一旦收到投訴,很難從源頭上去解決問題,這些都是保險公司目前存在的問題。
新能源汽車與數據、傳感器、軟件應用等有較高關聯度,目前,針對該領域的風險并未被完全覆蓋,因此,險企還可以創新發展網絡安全保險等責任保險。
值得關注的是,不同于傳統燃油車產銷分離的模式,新能源車以直銷模式為主。這一產銷模式的變化重塑了汽車廠家、汽車、消費者的關系,廠家打通了產品制造、汽車售后服務、金融服務等多個環節,廠家直面消費者,好的服務將提高用戶黏性。新能源車的直銷模式意味著汽車廠家和保險公司“總對總”經營車險的模式將成為新能源汽車保險主要的經營模式,但能否抓住這次變革性的機會取決于保險公司自身的經營。
應著重研究三個方面,一是車險經營模式的集約化,以匹配造車新勢力集約化的銷售服務體系;二是車險業務的高度線上化,以匹配造車新勢力的汽車銷售、售后服務以及客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高度線上化;三是車險產品的標準化。
三、汽車保險市場發展對策
(一)車險綜合改革實質性影響顯現,挑戰和機會并存
車險綜合改革對車險業務產生的實質性影響正在逐漸顯現。長期以來,車險業務同質化情況嚴重,保費規模和承保利潤主要受企業渠道控制力、品牌影響力、線下服務網絡、定價能力及風控管理能力等因素影響。
車險綜合改革后,市場競爭加劇,馬太效應進一步凸顯。面對車險綜合改革帶來的挑戰,財險公司應謀求業務轉型。車險綜合改革使保險公司的車險賠付率上升幅度高于車險費用率下降的幅度,最終導致車險綜合成本率上升,盈利空間再度受到擠壓。
但財險公司出于自身市場份額等因素的考慮仍可篩選有邊際貢獻的業務,即通過擴大保費規模獲得更多現金流來增加投資收益的同時也能通過規模的增加攤薄財險公司整體的固定成本。
隨著車險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車險業務可承保的面在不斷拓寬,一些新業務類型突破保費價格的限制成規模地產生,如電動車業務:一些原來在商業險限額上投保趨于保守的業務,投保率提升或限額增加:從而催生了新的車險業務增量市場。這些增量市場潛在的車險市場都將是經營車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未來爭奪的市場。
總之,車險市場伴隨著這次車險綜合改革的大流,保險公司既面臨挑戰,又滿存機遇。在錯綜復雜的車險市場中,財險公司只有不斷轉換經營思路、更新經營策略,科學利用精算數據才能在改革后車險保費大幅下降、賠付率迅速拉升、盈利空間再度壓縮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
(二)緊抓非車險發展的機遇,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
非車險業務的經營需要更強的專業能力支撐,除了承保理賠能力,還考驗著保險公司對所涉行業的深度了解。保險公司需逐步成為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風險管理的專家顧問,中小公司轉型非車險業務,首先要注意自身能力建設,不能再盲目跟風。
因此,在財險公司向非車險領域轉型過程中,需要險企具備更高水平的精算定價能力、風控能力以及專業化的人才隊伍,磨練出經營非車險業務的“金剛鉆”。
在政策鼓勵、技術能力提升、基礎設施完善、汽車增換購需求提升等因素推動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汽車產業加速變革,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帶動新能源車險需求釋放。
新能源車險市場也成為各家產險公司的必爭之地,2021年12月27日,上海保險交易所正式上線新能源車險交易平臺,并首批掛牌12家財險公司的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產品,為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產品落地服務提供支持,首批公司預計覆蓋市場份額超九成。
因此,新能源汽車專屬車險的推出,短期將主要利好一線城市車險,后續可能推出的專屬費率將利好深耕一線城市、大量承保新能源汽車的險企。汽車保險屬于一個相對年輕的險種,這是由于汽車保險是伴隨著汽車的出現和普及而產生和發展的。在汽車保險的初期是以汽車的第三者責任險為主險的,并逐步擴展到車身的碰撞損失等風險。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汽車后市場行業市場發展環境與投資趨勢分析報告
隨著國外4S店模式和國際連鎖汽修企業的進入,中國汽車后市場迎來發展階段。汽車后市場是指汽車銷售以后,圍繞汽車使用過程中的各種服務,它涵蓋了消費者買車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務。也就是說,汽車...
查看詳情
欲了解更多有機農產品基地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2-2027年中國有機農產品基地8...
欲了解更多有機農產品基地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2-2027年中國有機農產品基地1...
國務院曾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即養老服務供給不...
隨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的飛速發展,游戲產業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在這個變革的浪潮中,Tech-Finger以其先進W...
中國汽車保險產業鏈結構參與主體眾多,除了供給端的產險公司和需求端的車險用戶外,還包括渠道端、監管端、風控端、服...
欲了解更多數字化建筑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1-2026年中國數字化建筑行業市場4...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