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能源和生態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沒有能源,經濟發展就失去了動力;生態破壞,人們生存空間就受到了限制。于是,選擇新型再生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就成了人們刻意追求的一個主要目標,而利用新型秸稈能源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近日,在安徽合肥舉辦的2023安徽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上,推動秸稈轉化為飼料,以“過腹”方式投入養殖業的種養循環產業新模式成為農業投資新熱點。豐富的秸稈資源是安徽發展養殖業的基礎。作為農業大省,安徽省每年有農作物秸稈約4800萬噸、畜禽糞污約7700萬噸,秸稈及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的市場前景廣闊。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汪學軍介紹說,近年來,安徽奮力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大力培育“兩利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全省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2%以上和82%以上,“兩利用”全產業鏈年產值約450億元。
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是最具開發利用潛力的新能源之一,具有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秸稈發電,就是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燃料的一種發電方式,又分為秸稈氣化發電和秸稈燃燒發電。農作物秸稈作為傳統的能量轉化方式,直接燃燒具有成本低廉、經濟方便等特點,可在農作物秸稈主產區為中小型企業、學校、政府以及鄉鎮居民用于冬季供暖。秸稈發電,就是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燃料的一種發電方式,又分為秸稈氣化發電和秸稈燃燒發電。秸稈氣化發電是將秸稈在缺氧狀態下燃燒,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高品位、易輸送、利用效率高的氣體,利用這些產生的氣體再進行發電。但秸稈氣化發電工藝過程復雜,難以適應大規模應用,主要用于較小規模的發電項目。秸稈直接燃燒發電是21世紀初期實現規模化應用唯一現實的途徑。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能源和生態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沒有能源,經濟發展就失去了動力;生態破壞,人們生存空間就受到了限制。于是,選擇新型再生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就成了人們刻意追求的一個主要目標,而利用新型秸稈能源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秸稈發電是秸稈優化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隨著《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等的出臺,秸稈發電備受關注,秸稈發電呈快速增長趨勢。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于一噸標準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在生物質的再生利用過程中,對緩解和最終解決溫室效應問題將具有重要貢獻。總體來看,我國秸稈產量巨大,這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市場,也為秸稈綜合利用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為9.77億噸,其中稻草為2.2億噸,麥桿為1.75億噸;玉米桿為3.4億噸;棉桿為2100萬噸;油料桿為4200萬噸;豆類桿為3600萬噸;薯類桿為2200萬噸。如何充分利用豐富的秸稈資源,減少環境污染,變廢為寶,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據測算:2013年我國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為7.12億噸,2021年我國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為7.34億噸,2022年我國秸稈可收集資源量在7.37億噸左右。
秸稈的產生和利用情況與區域地形地貌、自然資源條件、農業活動、經濟特點有密切關系,因而具有廣泛的區域差異性,據全國主要農區秸稈資源臺賬統計結果顯示,秸稈產生量由大到小依次為華北區、東北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西北區、華南區,分別占全國秸稈總量的27.18%、24.47%、24.35%、9.19%、8.87%、5.95%。秸稈還田利用方面,華北區秸稈直接還田率為70.1%,居各區首位;其次為華南區和長江中下游區,秸稈直接還田率分別為63.7%和60.5%;西北區、西南區和東北區秸稈直接還田率分別為37.8%、38.9%和43.0%。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秸稈發電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顯示:
近年來中國秸稈綜合利用行業處于穩步發展期,2013年我國秸稈綜合利用量為5.43億噸,2021年我國秸稈綜合利用量為6.47億噸,2022年我國秸稈綜合利用量在6.62億噸左右。秸稈經過處理可以用于發電,制備牲畜飼料、復合材料、建筑材料、纖維素等。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飼料使用1.34億噸;基料化、原料化領域0.13億噸;食用菌基料0.15億噸;燃料領域0.62億噸;還田及其他4.38億噸。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秸稈綜合利用市場規模為1416億元,2022年我國秸稈綜合利用市場規模增長至2065.4億元。秸稈產品回收價格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區域可收集資源種類及豐富程度、下游采購企業數量、政策補貼力度、運輸便捷程度等要素的影響較為直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秸稈產品回收均價為300元/噸,2022年我國秸稈產品回收均價增長至312元/噸。
秸稈發電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生物質發電使生物秸稈變廢為寶,根據有關人員調查,內地一個百萬人口的縣,可年產小麥、玉米、棉花及水稻等農作物秸稈100多萬噸,約相當于50萬噸標煤。1個裝機容量為25MW的機組年耗生物質秸稈30萬噸以上,若按150元/噸的價格計算,則當地農民年收入約4500萬元,再加上生物質秸稈的收、儲、運工作,可給當地提供大量新的就業崗位。
國際能源機構的有關研究表明,秸稈的平均含硫量只有千分之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百分之一。且低溫燃燒產生的氮氧化物較少,所以除塵后的煙氣不進行脫硫,煙氣可直接通過煙囪排入大氣。丹麥等國家的運行試驗表明秸稈鍋爐經除塵后的煙氣不加其他凈化措施完全能夠滿足環保要求。所以秸稈發電不僅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還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要求加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加快推進秸稈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儲運體系,嚴格禁燒管控,到2025年,大宗固廢年利用量達到40億噸左右,到2030年達到45億噸左右。
秸稈資源是新能源中最具開發利用規模的一種綠色可再生能源秸稈為低碳燃料,且硫含量、灰含量均比大量使用的煤炭低,是一種較為“清潔”的燃料,在有效的排污保護措施下發展秸稈發電,會大大地改善環境質量,對環境保護非常有利。秸稈是清潔可再生能源,是最具開發潛力的新能源之一,具有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秸稈發電,就是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燃料的一種發電方式,能夠有效地減輕大氣及環境污染,對于促進農民增收、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以及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國秸稈發電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2-2027年中國秸稈發電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
秸稈發電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秸稈發電行業的國內外發展概況、行業的發展環境、市場分析(市場規模、市場結構、市場特點等)、競爭分析(行業集中度、競爭格局、競爭組群、競爭因素等)、產品...
查看詳情
港口碼頭行業是水路運輸的起點和終點,是連接鐵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樞紐,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
近年來,數字技術持續賦能零售業態創新,零售交易活動不斷突破時空限制。消費者線上交易平臺下單商品,線下實體零售商...
2023年11月11日,張家口市張北縣戰海鄉燕麥新品種選育基地傳來好消息,該基地試驗種植的旱地裸燕麥品種“壩莜21號”,...
頭部私募開放申購 增量資金逐步入場又一家頭部私募“開門迎客”。近日,有渠道人士透露,九坤投資旗下部分產品打開申...
錨定一流投資銀行 券商多路徑服務實體經濟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由此,一場關于如何提...
工信部:研究出臺未來三年5G應用發展政策11月9日,5G應用規模化發展推進會在浙江省寧波市召開。工信部副部長張云明在5...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