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的海洋經濟大省,依托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稟賦與政策紅利,正加速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2025年福建省海洋經濟已形成以傳統優勢產業為根基、新興產業為引擎、科技創新為驅動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一、福建省海洋經濟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1.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
福建省海洋經濟以漁業、交通運輸、濱海旅游等傳統產業為支柱,近年來通過技術賦能與模式創新實現質效提升。海洋漁業從近岸養殖向深遠海拓展,智能化養殖平臺、深水大網箱等設施廣泛應用,推動養殖效率與產品附加值雙提升。同時,水產種業振興計劃成效顯著,大黃魚、鮑魚等特色品種育種技術領先全國,形成從種質資源保護到良種推廣的完整鏈條。海洋交通運輸業依托福州港、廈門港等深水良港,構建起覆蓋全球的集裝箱運輸網絡,成為“一帶一路”海陸樞紐的重要節點。濱海旅游業深度融合媽祖文化、海絲文化等特色IP,打造出“漁村+生態+文旅”的沉浸式體驗場景,吸引國內外游客持續增長。
2. 新興產業爆發式增長
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福建省海洋經濟新興領域呈現強勁增長態勢。海洋生物醫藥領域,依托廈門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創新載體,新型藥物、生物制品研發管線持續擴容,部分產品已占據全球市場份額。海洋新能源產業中,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領跑全國,漂浮式風電技術商業化進程加速,帶動裝備制造、運維服務等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海洋高端裝備制造領域,LNG雙燃料船、深海采礦船等高技術船型訂單量激增,技術標準輸出至國際市場,形成“福建智造”品牌效應。
3. 科技創新與生態保護協同共進
福建省通過構建“空天陸海潛”立體觀測體系、建設海洋領域國家級科創平臺等舉措,強化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例如,深海生物基因庫、海洋藥源種質資源庫等戰略資源庫的建立,為產業創新提供底層支撐。同時,嚴格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顯著提升,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良性循環。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2025-2030年福建省海洋經濟行業全景分析與投資戰略前瞻報告》顯示分析
二、福建省海洋經濟市場規模及競爭格局
1. 市場規模持續擴張
福建省海洋經濟規模長期位居全國前列,產業集群效應凸顯。傳統產業中,漁業、交通運輸業占據核心地位,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新興產業中,海洋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千億級集群加速崛起。區域分工方面,福州市聚焦海洋工程裝備與深海養殖,廈門市深耕海洋生物醫藥與前沿技術研發,漳州市強化海洋漁業與臨港工業,寧德市打造“國魚計劃”全產業鏈,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
2. 競爭格局呈現三大特征
頭部企業引領創新:正力海洋工程、安井食品等龍頭企業通過技術攻關與模式創新,主導行業標準制定,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區域協同效應增強: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城市群通過基礎設施互聯、產業園區共建、創新資源共享,推動海洋經濟一體化發展。
國際合作縱深拓展:依托“絲路海運”命名航線網絡,福建省與東南亞、歐洲等地區在漁業技術、港口建設、新能源開發等領域深化合作,構建全球價值鏈新節點。
三、投資建議
1. 聚焦高成長賽道
深遠海養殖與智能化裝備:投資深海養殖平臺研發、智能投喂系統、海洋牧場監測技術等領域,分享產業升級紅利。
海洋生物醫藥與大健康:關注海洋創新藥物、功能性食品、醫用材料等細分賽道,布局具有臨床價值的研發管線。
海上風電與零碳技術:參與漂浮式風電基礎研發、氫能儲能系統集成、碳匯交易平臺建設,搶占新能源賽道先機。
2. 把握區域協同機遇
閩臺海洋合作:利用臺灣地區在海洋科技、精密制造等領域的優勢,聯合開發海洋生物資源、共建跨境產業園區。
山海協作機制:對接內陸省份市場需求,拓展海洋冷鏈物流、預制菜加工等“海洋+內陸”融合業務。
3. 重視政策導向與資本聯動
緊扣《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加快“海上福建”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優先布局列入省級重點項目庫的領域。
探索“產業基金+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通過設立海洋經濟專項基金、發行藍色債券等方式,撬動多元化資金投入。
四、風險預警與應對策略
1. 生態環境保護壓力
風險點:深遠海養殖擴張可能引發局部海域生態承載力超限,新能源開發需平衡能源安全與生態保護。
應對策略:建立海洋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系統,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強化環境影響評估與動態監測。
2. 技術創新不確定性
風險點:海洋生物醫藥研發周期長、成功率低,高端裝備制造面臨國際技術封鎖風險。
應對策略: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引入風險投資機構分階段支持早期項目,加強知識產權全球布局。
3. 國際市場波動風險
風險點:遠洋漁業配額調整、國際貿易摩擦可能影響出口型企業收益。
應對策略:拓展國內高端市場,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通過“海外倉+跨境電商”模式降低物流成本,增強抗風險能力。
五、福建省海洋經濟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1. 產業融合深化
“海洋+”跨界融合:海洋旅游與體育賽事、康養度假結合,打造“藍色經濟+”新業態;海洋漁業與新能源、碳匯交易聯動,探索“零碳漁場”模式。
數字經濟賦能:5G、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海洋監測、裝備運維、供應鏈管理,催生“智慧海洋”新范式。
2. 綠色轉型加速
清潔能源替代:海上風電、潮汐能、波浪能占比持續提升,港口岸電設施覆蓋率擴大,推動交通運輸業低碳化。
循環經濟模式:推廣漁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海洋裝備再制造技術,構建全生命周期綠色產業鏈。
3. 全球競爭力提升
標準輸出與品牌建設:在深海養殖裝備、海洋碳匯核算等領域主導國際標準制定,培育“福建制造”全球品牌。
人才與資本全球化配置:吸引國際頂尖科研團隊落戶,推動海洋企業海外上市,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福建省作為中國海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與政策紅利,正加速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未來,隨著“海上福建”建設的深入推進,這片蔚藍疆域必將涌現更多世界級企業與顛覆性技術,為中國海洋強國戰略貢獻“福建方案”。
如需獲取完整版報告及定制化戰略規劃方案請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福建省海洋經濟行業全景分析與投資戰略前瞻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