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新能源產業中的絕大多數企業都以加工為主,產能大,加工水平較高,但未掌握核心技術,生產的附加值、凈利潤均處于較低水平,淪為技術擁有者的代工廠。為改變這一現狀,應積極推動新能源領域中的企業與研發機構間的溝通、交流、合作,強調市場導向在研發工作中的
海洋新能源行業前景如何?海洋新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浩瀚的大海,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更有真正意義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新能源。
潮漲潮落帶動水下的渦輪轉動,日出日落又激發水面上的太陽能光伏板發電。2022年5月,中國首座潮光互補型光伏電站在浙江實現并網,媒體將這個同時利用月球引力和太陽光照的電站形容為“日月同輝齊發力、水上水下齊發電。”該電站開創了光伏與潮汐協調發電的新能源綜合運用新模式,意味著中國在海洋能源綜合利用方面又邁出了重要一步。預計該電站可滿足約3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
在全球能源轉型迫在眉睫的當下,蘊藏在潮汐、潮流、波浪等海水運動中的海洋能因其全球總儲量巨大、資源分布極為廣泛開始得到更多關注。
近年來,歐盟、美國、澳大利亞、中國等紛紛出臺政策框架,推動海洋能加速發展,其中以歐洲發展最為迅速:2021年歐洲潮汐能、波浪能新增裝機容量分別占到全球總量的2/3和1/2。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海洋新能源行業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更廣義的海洋能源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海洋表面的太陽能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
海洋新能源產業有利于改善環境效率,益于海洋低碳經濟穩健發展,開發海洋新能源替代傳統高耗能能源已成為迫切需要。由于海洋能地域性強、能量密度低,海洋新能源產業普遍存在設備建造、維護成本高,能量轉換效率較低的問題。要在提高能量轉換效率的同時提升經濟效益,還需要依靠科技的創新以及產業技術的進步。
一般而言,海洋新能源產業與傳統產業都屬于一般化產業,兩者存在著相似點,同時又具備產業異質性。海洋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系統與傳統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相比,有三個方面的不同:
①海洋新能源產業具有海洋地域屬性。海洋新能源產業隸屬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涵蓋以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等不同的海洋可利用能源。海洋新能源最終的成果轉化階段需在海上進行試驗,因此海洋新能源研究地點幾乎都屬于沿海地帶區域,地域可供選擇范圍較小;而傳統產業面對地域限定擁有較大的選擇空間,不同的地區都有相應的制造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GDP上升。
②海洋新能源產業技術起步相對于傳統產業較晚,發展力度小,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少數國家。目前我國發展海洋新能源重點在于產業加強共性技術的開發與擴散,重點實驗室突破關鍵技術的瓶頸,而傳統產業技術創新系統處在相對成熟產業,產業主體經過較長的發展和完善,行業共性技術得到充分利用,發展關鍵技術是當下傳統產業技術創新系統的焦點。
③海洋新能源產業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和開發技術不成熟性,再加上缺乏資金和高新技術人才,致使海洋新能源產業鏈發展停滯不前。傳統產業因其發展時間長、技術成熟、產業市場發展較規范,早已進入產業發展的成熟期,已形成完善的產業鏈與產品價值鏈。
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預測,全球海洋能裝機容量預計在未來5年間可快速增長至3.0GW,到2030年和2050年分別實現70GW和350GW,相當于數十上百個三峽水電站(2.25GW)。
盡管相對于中國超過2000GW的總發電裝機容量來說,海洋能的貢獻還屬于“杯水車薪”,但發展海洋能也已被視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解決沿海和海島地區電力緊張、提升海洋科技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中國已出臺多項海洋能的研究與開發利用的頂層規劃推動海洋能發展。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發布的《中國海洋能2019年度進展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海洋能電站總裝機達7.4MW,累計發電量超2.34億千瓦時。
中國海洋能分布廣泛,類型多樣,但密度較低。目前主流海洋能利用方式有五種,其中,潮汐能已實現商業化應用;潮流能、波浪能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分別進入商業化運行前期和工程樣機實海況測試階段,技術能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今年3月,中國首臺兆瓦級潮流能機組“奮進號”在浙江實現并網,預計年發電量不少于100萬千瓦時。另外,溫差能、鹽差能也已分別處于比例樣機測試和實驗室驗證階段。
中國潮汐能資源豐富,長達18000多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加上5000多個島嶼的14000多公里海岸線,共約32000多公里的海岸線中蘊藏著豐富的潮汐能資源。全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9億千瓦,其中可供開發的約3850萬千瓦,年發電量870億千瓦時。中國沿海潮汐能可開發的潮汐電站壩址為424個,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數量最多。
中國最大的潮汐電站是江廈潮汐電站,位于杭州南邊,也是中國第一座雙向潮汐能發電站,共安裝6臺潮汐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為3.0MW,位列全球第四位。其中最早的1號機組1985年開始運行,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而如今它依然在源源不斷地生產著電力。
當前我國新能源產業中的絕大多數企業都以加工為主,產能大,加工水平較高,但未掌握核心技術,生產的附加值、凈利潤均處于較低水平,淪為技術擁有者的代工廠。為改變這一現狀,應積極推動新能源領域中的企業與研發機構間的溝通、交流、合作,強調市場導向在研發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高技術創新的產業化能力,從而有效提高我國新能源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鹽差能和溫差能,也是在探索中的海洋能利用方式,不過相比之下它們距離商業化應用更遠。
海水溫差能是指以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的溫度差的形式所儲存的海洋熱能。海洋溫差能轉換(OTEC)發電技術最早于19世紀提出。上世紀初,全球首個溫差能試驗裝置在古巴坦薩斯海灣沿海建成。21世紀以來,隨著高效熱循環技術、陸上溫差發電技術等技術的發展,OTEC迎來又一輪開發熱潮。
中國海洋溫差能的資源蘊藏量在各類海洋能中位居第一,據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傳崑等計算,若裝機容量達到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的1%(約360GW),就將超過中國當前累計光伏裝機容量。不過,中國海洋溫差能研究到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當前發電樣機尚處于海況實測階段。
本報告分析了中國海洋新能源行業發展狀況和特點,以及中國海洋新能源行業將面臨的挑戰、企業的發展策略等。報告還對全球的海洋新能源行業發展態勢作了詳細分析,并對海洋新能源行業進行了趨向研判,是海洋新能源經營、開發企業,服務、投資機構等單位準確了解目前海洋新能源業發展動態,把握企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了解更多行業數據詳情,可以點擊查閱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國海洋新能源行業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2-2027年中國海洋新能源行業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海洋新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浩瀚的大海,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更有真正意義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新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
查看詳情
N95口罩為何又一罩難求隨著疫情政策的調整優化,“全民戴口罩”的意識增強,防護力度較強的N95口罩成為了“香餑餑”,...
廢鋼市場發展態勢如何?廢鋼根據來源可以分為“自產廢鋼”、“加工廢鋼”及“折舊廢鋼”。一般來說,“自產廢鋼”由鋼2...
動力電池裝車量及動力電池產量分析12月9日消息,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披露動力電池月度數據。11月我國動力電3...
楊梅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如何?楊梅,于木蘭綱、楊梅科、楊梅屬常綠喬木,又稱圣生梅、白蒂梅、樹梅,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1...
《阿凡達2》票房4.5億近期《阿凡達:水之道》(下稱《阿凡達2》)在國內的上映,無疑受到市場關注。卡梅隆導演歷時131...
阿里巴巴義烏速賣通的倉庫里,從足球、獎牌到各類小家電堆滿了貨物,這個兩層的倉庫在不久前的“黑五”期間入倉了70件...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