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國家數字化農業戰略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農業領域出現一片藍海,阿里、京東、百度、騰訊等巨頭紛紛布局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就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去,運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臺或者電腦等工具對動植物、土壤、環境等因素進行從宏觀到微觀的實時檢測,提高對農業動植物生命體本質的認知能力以及農業復雜系統的調控能力和農業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以達到合理使用農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目的。
智慧農業上游主要原材料為有色金屬、單晶硅及電子陶瓷等,上游零部件及系統包括集成電路、衛星導航系統及傳感器等。智慧農業中游主要包括數據平臺、無人機植保、農機自動機械、智能化養殖等;智慧農業下游主要為農產品生產。
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努力為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高農業規模化水平,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業勞動者行業素質;加大政府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力度;支持和保護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組建;利用優惠政策來引導城市資金流向農業物聯網;進一步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物流產業,促進農產品順暢流通。物聯網應用前期投入成本高和產業發育不成熟,依靠民間市場自發投入難以驅動產業發展,必須依靠政府先行引導示范,培育用戶需求,同時要強化構建產業發展規劃、相關標準、法規等政策環境。
從產業發展大的方向和產業鏈發展思路出發,總體設計農業物聯網研發的頂層構架,系統研究農業物聯網應用急需解決的共性關鍵技術,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IT企業等科研力量聯合攻關,提高農業物聯網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水平,真正把農業物聯網產業做大做強。同時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建立農業物聯網技術人才的培養機制、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培養農業物聯網人才隊伍。一方面,培養具有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農業物聯網技術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對現有農業物聯網技術人員及農民的后續教育和崗前培訓。
自主研發符合農業生產應用的高可靠、低成本、適應惡劣環境的農業物聯網專用傳感器,并依托現有的工業傳感器等成熟技術,選擇性能相對穩定、功耗低的傳感器,通過補貼和統一批量采購等形式,實現定制專用外殼來達到防水、防曬、耐酸堿、耐高溫的目的,以及引入光伏發電單元來實現太陽能自給電源等功能,迅速形成規模效益,達到降低傳感器價格的目的。同時,在傳感器設計中注意引入傳輸技術,使農業物聯網傳感器組網更為簡單快捷,還可以有效降低組網成本。
由于中國農業物聯網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技術不成熟,使用成本高,加上農業生產分散、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業附加值較低等因素,大規模推廣難度較大,制約了商業模式的形成。盡管目前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運用物聯網技術從事有機農產品配送服務,但要持久發展還任重道遠。
物聯網傳感技術是可能被任何人感知的,在給使用者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存在著被惡意操控的風險。農業是基礎產業,在設計農業物聯網應用時尤其要重點考慮國家安全,要強調核心技術和產品的自主研發,強化在感知、傳輸、應用等環節的信息安全管理。
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人類日漸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轉而由機器乃至機器人承擔,農業亦是如此。在保障糧食安全、搶占全球農業制高點、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農業機器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工信部等17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機器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隨著人口總量下滑、老齡化加速以及各類要素成本不斷上漲,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將成為國內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展望2023年,以《方案》出臺為契機,機器人產業將與更多行業深度融合,在消費及投資復蘇背景下,國內機器人產業整體將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5G、新能源、新材料等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正在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
根據中研研究院《2023-2028年智慧農業行業競爭格局及“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分析得知,智慧農業是農業的根本出路,國家在智慧農業和智慧農業產業化上給予了諸多的政策及扶持。同時,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正在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進行重構和升級,互聯網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設施,農業也正在煥發出嶄新的力量。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國家數字化農業戰略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農業領域出現一片藍海,阿里、京東、百度、騰訊等巨頭紛紛布局智慧農業。
圖表:重點企業布局智慧農業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研究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方針。在農業現代化歷程中,高新科技的運用正在不斷深入和加快,農業生產中的智能需求不斷增強,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需要的農業傳感器數量大約為3000萬個,其中采購進口數量約1800萬個。農業智能技術、設備的創新與研發需求巨大。
我國農業呈現人口多、耕地面積較多、作物種類多,但勞動力少、人均耕地少的特點,打通農業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接口,有望實現更好的自主、高效、精準和低成本的中國特色農業應用和發展。
未來隨著政府和行業資源的整合加速,供需對接的方式將越來越多樣,比如有針對性地進行細分行業的產業對接,建設“機器人+”應用體驗和試驗驗證中心,開展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優勢互補的供需對接活動。在成熟應用領域遴選一批應用成效突出、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標桿企業和典型場景,加快推進應用的深度與廣度,促進供給側實現高質量創新。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智慧農業行業競爭格局及“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十四五”規劃時處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具有繼往開來的里程碑意義。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在這個變局中,世界經濟中...
查看詳情
跨境電商將迎新發展機遇近些年,國內跨境電商發展迅猛,而隨著國內流量紅利的減少,行業從流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圍繞...
19家上市酒企2022年總存貨達1323.6億經統計,2022年19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總存貨1323.6億元,如果算上非上市公司的存貨5...
眼下,珠寶首飾消費群體開始趨于年輕化,行業發展迎來新機遇。新生消費群體規模龐大。“85及90后”約3.26億人,占比23...
地攤經濟行業市場多大?夏天來了,城區哪里可以擺攤經營?門外臨時促銷活動如何申請?5月15日,經報白銀區政府同意,白銀...
手機的普及程度已經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基本人手一臺,大部分城鎮的生活也離不開手機,比如手機掃碼支付。隨著互聯網的...
在中國互聯網市場進入存量時代的現在,流量觸頂天花板后,品牌燒錢換來的獲客成本逐年遞增,男性消費重新被視為一個充...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