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甲行業是指提供指甲美容服務的行業,主要包括指甲的修飾、護理、彩繪、貼片等服務。隨著時尚和美容行業的發展,美甲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個人形象塑造方式,廣泛應用于日常妝容和特殊場合。
美甲行業作為時尚美容產業的重要分支,起源于19世紀末的歐洲貴族圈層,早期以手工繪制指甲圖案為主,是身份與財富的象征。20世紀初,隨著女性解放運動興起,美甲逐漸從奢侈品轉變為大眾時尚的標志。20世紀50年代后,化工技術的突破推動了美甲產品的工業化生產,國際品牌涌入市場,行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進入21世紀,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普及徹底重塑了行業生態,美甲不再局限于實體服務,而是與潮流文化、個性化表達深度融合。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崛起、線上服務模式的創新以及產業鏈的完善,共同推動行業向專業化、多元化和科技化方向演進。
近年來,中國美甲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亞太地區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其中中國受益于消費升級和年輕群體對“顏值經濟”的追捧,增速顯著。Z世代(18-35歲)是核心消費群體,占比超70%,她們將美甲視作個人風格展示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男性消費者占比提升至10%,反映出社會審美觀念的開放。從地域分布看,一線城市市場趨于飽和,競爭激烈;三四線城市滲透率不足30%,成為未來增長的主要潛力區。
行業競爭呈現“多元化分層”特征。國際品牌(如OPI、海豚灣)憑借技術優勢和品牌溢價占據高端市場,本土品牌則通過高性價比和本地化設計搶占中低端份額。線上平臺(如電商、社交媒介)的崛起催生了“穿戴甲”“DIY美甲套裝”等新品類,形成與傳統線下門店互補的格局。
此外,美甲培訓、工具制造、材料研發等產業鏈環節逐步完善,推動行業從單一服務向全鏈條生態轉型。然而,市場集中度低的問題依然突出,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占比超80%,標準化與品牌化建設亟待加強。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美甲行業市場深度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消費者對美甲的需求從基礎美化向功能化、健康化升級。環保型產品(如水性甲油膠、無甲醛硬化劑)成為主流趨勢。細分市場中,節日主題款、IP聯名款需求旺盛。此外,功能性美甲(如護甲修復、防裂滋養)受到職場女性青睞,而“藝術美甲”“3D雕花”等高單價服務則在高端消費群體中滲透率提升。線上渠道的便捷性進一步釋放了消費潛力,疫情期間“居家美甲工具包”銷量同比增長179%。
一線城市市場趨于成熟,競爭焦點轉向服務品質與體驗創新。例如北京、上海等地涌現出“美甲+下午茶”“沉浸式美甲沙龍”等復合業態。二三線城市則處于快速擴張期,連鎖品牌通過下沉策略搶占市場份額。國際化方面,中國美甲企業加速出海,東南亞、北美成為主要目標市場。
美甲行業歷經百年演變,已從小眾奢侈品發展為千億級大眾消費市場。在中國,行業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來自年輕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產業鏈完善及線上渠道擴容。當前,市場呈現“兩極化”特征:高端定制服務與平價快消模式并存,國際品牌與本土企業競合共生。然而,產品質量參差、標準化缺失、人才短缺等問題仍是行業升級的阻力。
展望未來,三大趨勢將重塑行業格局:其一,技術革新深化,智能設備與環保材料推動產品迭代;其二,消費場景擴展,美甲與時尚、藝術、健康等領域跨界融合;其三,市場分層加劇,一線城市向體驗經濟轉型,下沉市場則通過標準化復制實現規模擴張。對于企業而言,構建品牌護城河需聚焦品質把控、服務創新與數字化能力建設;對于從業者,專業化認證與技能提升將成為職業發展的核心。
盡管市場前景廣闊,美甲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是產品質量與安全隱憂,低價競爭導致部分商家使用含毒性成分的甲油膠,引發消費者信任危機。其次,行業標準化缺失,服務流程、定價體系混亂,制約品牌化發展。此外,人力成本上升與專業人才短缺的矛盾凸顯,然而,挑戰背后亦蘊含轉型機遇。科技賦能正成為破局關鍵——AR虛擬試甲、智能美甲機等技術提升消費體驗;3D打印、生物膠材料推動產品創新。同時,環保法規趨嚴倒逼產業升級,綠色供應鏈建設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
未來五年,行業將步入整合期,頭部企業通過并購、跨界合作擴大優勢,而精細化運營與數字化轉型將是中小企業的生存之道。
總體來看,美甲行業正處于從“野蠻生長”向“規范成熟”過渡的關鍵期,唯有順應消費升級與技術變革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先機。
想要了解更多美甲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美甲行業市場深度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