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是指通過搭載先進的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通訊模塊等設備,使汽車能夠自主感知周圍環境并進行決策和控制,最終實現無人駕駛或輔助駕駛功能。
智能駕駛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技術路線分為“單車智能”和“車路云協同”。單車智能側重于車輛自身的感知、計算和決策,目前發展相對成熟,市場中多數智駕方案屬于此類。車路云協同則由車輛、道路和云控平臺共同完成車輛控制,處于早期階段,但未來將成為主要趨勢。目前,智能駕駛行業正從單車智能向車路云協同過渡,單車智能逐漸由“模塊化”演進為“端到端”。
智能駕駛作為汽車產業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正推動全球交通體系向智能化、網聯化方向轉型升級。在中國,這一領域被納入國家戰略層面支持,《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政策明確將智能網聯汽車列為重點發展方向。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以及消費者對安全性與便捷性需求的升級,智能駕駛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量產,成為車企競爭的新高地。產業生態鏈逐步完善,涵蓋傳感器、算法、芯片、高精地圖等多環節,中國企業在部分細分領域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為行業爆發奠定了技術基礎和市場條件。
1. 技術路徑分層明顯,場景落地加速分化
目前國內外針對汽車智能駕駛已有通用的基礎標準。把汽車自動化駕駛共分為從L0-L5共六個級別,其中L0級代表完全人類駕駛,L1-L2級屬于組合駕駛輔助,L3-L5級則為不同條件下的自動駕駛。現在投入商業化的、消費者經常使用的車型,大部分集中在L1級和L2級。智能駕駛技術在乘用車中的滲透率不斷提升,L2級別功能已逐漸普及。
專家表示,目前L3級仍需人機交互,也就是在特定條件下人要及時接管,而且尚處于試點階段,離大規模商用還有距離。
2. 競爭格局重構,三類勢力角逐生態主導權
行業參與者形成三大陣營:
傳統車企:如豐田、吉利等依托制造經驗和供應鏈整合能力,聚焦硬件集成與安全冗余設計,通過“油電同智”策略加速燃油車智能化。
科技巨頭:華為、百度等憑借算法優勢與云計算能力,提供全棧解決方案。
垂直技術公司: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芯片企業推動國產化替代,降低高算力芯片成本;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初創公司則深耕Robotaxi等特定場景商業化。
3. 政策與標準體系逐步完善,護航產業化進程
政策層面形成“頂層設計+準入試點”雙軌機制:
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推動L3/L4級別自動駕駛準入試點,打破權責劃分僵局;
上海、北京等示范區加快車路云協同基礎設施建設,為全域感知提供支持;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智能駕駛行業發展全景與深度分析報告》分析:
在技術快速迭代與政策紅利釋放的雙重驅動下,中國智能駕駛行業正從“技術驗證期”邁入“商業落地期”。一方面,硬件成本下降和算法優化推動智能駕駛功能從高端車型向大眾市場滲透,“技術普惠”成為新競爭焦點;另一方面,行業面臨安全可靠性、數據隱私、法規滯后等深層挑戰。與此同時,頭部企業已不滿足于單一場景突破,開始探索“AI+汽車+機器人”的跨界融合,將智能駕駛技術復用于低空經濟、具身智能等新領域,為產業開辟第二增長曲線。這一階段的核心命題,是如何在規模化普及與安全可控之間構建可持續的發展范式。
中國智能駕駛行業已進入規模化應用與生態重構的關鍵階段。在政策引導下,技術路徑從單車智能向車路云協同躍遷,高階功能逐步突破城市場景瓶頸,市場競爭焦點從硬件配置轉向用戶體驗與成本平衡。隨著國產芯片、激光雷達等核心部件成本下探,“技術普惠”推動智能駕駛從中高端車型向大眾市場快速滲透,而“五星評價標準”等新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行業步入規范化發展新周期。
然而,產業仍面臨多重挑戰:技術可靠性需通過更大規模道路驗證;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機制亟待完善;L3及以上級別的權責界定和保險體系尚需政策突破。未來三年,企業競爭將從單一功能實現轉向全棧能力整合,具備算法迭代效率與跨界技術復用能力的玩家將贏得優勢。
長期來看,智能駕駛不僅將重新定義汽車產品價值,更將推動交通出行、城市管理乃至低空經濟領域的系統性變革,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支柱之一。在這一進程中,構建“安全-效率-成本”的動態平衡框架,將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終極命題。
想要了解更多智能駕駛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智能駕駛行業發展全景與深度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