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發布的202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顯示,2024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為717.7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1.4%。全國水資源總量為31123.0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7%。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29895.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8679.2億立方米,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為1227.4億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總量位居全球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時空分布極不均衡——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集中了全國八成以上水資源,而北方長期面臨重度缺水。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加速,用水需求持續攀升,農業低效灌溉、工業高耗水模式及城市管網漏損等問題加劇了資源壓力。同時,水污染形勢嚴峻,江河湖庫水質惡化、地下水超采引發生態危機,倒逼行業從粗放管理向精細化、可持續方向轉型。在國家“節水優先”戰略與“雙碳”目標驅動下,水資源行業正通過政策調控、技術創新與市場化改革,探索破解供需矛盾的新路徑。
一、資源本底與核心矛盾
(一)區域性短缺與結構性失衡
中國水資源的核心矛盾體現為“總量豐沛而人均匱乏”。華北、西北等地區人均水資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屬極度缺水區域,而南方雖水量充沛卻受季節性洪澇與水質型缺水制約。這種失衡迫使跨流域調水工程(如南水北調)成為緩解區域矛盾的關鍵支撐,但工程本身亦面臨生態補償與長效運營的挑戰。農業作為最大用水部門,灌溉效率低下問題突出,傳統漫灌方式導致大量水資源蒸發滲漏;工業領域高耗水產業占比過高,循環利用技術普及不足;城市生活用水量隨人口增長持續攀升,老舊管網漏損率居高不下,進一步放大供需缺口。
(二)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壓力
水環境治理是行業另一深層次挑戰。七大水系中近四成河段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部分流域重金屬、有機污染物超標,地下水水質較差比例觸目驚心。污染源既來自工業廢水偷排、農業面源污染(化肥農藥滲濾),也源于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滯后。盡管近年來污水處置率提升,但再生水回用率仍處于較低水平,大量達標尾水未能進入工業冷卻、城市綠化等循環鏈條。此外,地下水超采引發的地面沉降、濕地退化等生態問題,使水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平衡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
二、政策驅動與治理轉型
(一)剛性約束制度與市場化機制
國家通過“水資源雙控行動”(總量與強度管控)建立剛性約束機制,將用水指標分解至地方,并納入政績考核。水權交易、水資源稅改革等市場化手段逐步推開,例如在干旱地區試點農業節水指標跨行業轉讓,激發企業節水技術投入動力。與此同時,水價形成機制改革深化,推行階梯水價與差異化定價,通過經濟杠桿抑制需求側浪費。政策組合拳推動行業從無償占用向“有償使用、高效配置”轉型,但也面臨區域協調機制缺位、農村水價承受力弱等實施難點。
(二)系統工程與跨領域協同
水資源管理呈現系統性治理趨勢。海綿城市建設通過雨水蓄滲、透水路面等工程化解城市內澇與水資源收集矛盾;河湖長制整合水利、環保、住建等多部門職能,強化流域統籌管理;生態補水工程則嘗試修復華北地下水漏斗、拯救瀕干涸湖泊。這種“工程-制度-生態”三位一體的治理模式,標志著行業從單點治污向全域修復的升級,但其成效仍受制于地方執行力度與跨省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程度。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年版水資源產業規劃專項研究報告》分析:
上述資源瓶頸與治理實踐,深刻揭示了水資源行業的轉型緊迫性:一方面,資源短缺與污染痼疾要求行業突破技術與管理天花板;另一方面,“雙碳”目標與數字經濟浪潮為革新注入新動能。節水技術迭代、智慧水務興起、非常規水源開發等創新方向,正從供給端重塑產業邏輯。下一階段的發展,將聚焦于如何以科技賦能效率躍升、以模式創新激活市場潛力,進而構建“量水發展”的可持續生態。**
三、技術突破與產業革新
(一)智慧化賦能精細管理
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推動水務系統向“感知-決策-控制”閉環演進。智能水表實現居民用水實時監測與漏損定位,泵站無人值守系統優化區域調水能耗,水質AI預警平臺提升污染溯源效率。這些技術不僅降低管網漏損率,更通過用水行為分析輔助政策制定。智慧灌區則依托土壤墑情傳感與氣象預測,實現農業按需灌溉,成為破解農水矛盾的關鍵抓手。
(二)非常規水源開發提速
海水淡化成本持續下降,反滲透膜技術推動噸水能耗從5千瓦時降至3千瓦時以下,沿海缺水城市將淡化水納入市政供水備選方案。再生水利用成為資源化核心路徑,膜生物反應器(MBR)、高級氧化等技術提升出水品質,部分工業園區再生水回用率超70%。雨水收集系統在建筑與市政領域普及,彌補地下水禁采后的非傳統水源缺口。這些技術共同構建“多水聯調”供給網絡,減輕淡水開發壓力。
當前行業發展仍受制于深層矛盾:其一,水價改革滯后,農業與居民用水價格長期低于成本,制約節水技術商業化推廣;其二,再生水利用面臨標準銜接不暢、管網配套不足等梗阻,需打破“處理易、回用難”困局;其三,農村供水保障薄弱,小型水廠工藝落后,水質達標率不穩定。此外,氣候變化加劇極端旱澇頻率,要求行業提升氣候韌性應對能力。
中國水資源行業正處于從危機應對向可持續管理轉型的攻堅期。在資源稟賦約束與生態紅線雙重壓力下,行業發展主線日益清晰:以“節水社會化、配置市場化、利用循環化”為核心,通過政策剛性約束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重構人水關系。
未來突破點將聚焦三方面:技術上,推動智慧水務從單點應用向系統集成升級,攻克低成本海水淡化及工業廢水近零排放瓶頸;機制上,深化水權交易、生態補償等制度創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產業生態上,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網絡,倡導節水型生產和生活方式。只有統籌水量保障、水質安全與水生態健康,方能化解水資源“卡脖子”風險,支撐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雙重目標。**
想要了解更多水資源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年版水資源產業規劃專項研究報告》。報告對我國水資源的行業現狀、市場各類經營指標的情況、重點企業狀況、區域市場發展情況等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和深入的分析,著重對水資源業務的發展進行詳盡深入的分析,并根據水資源行業的政策經濟發展環境對水資源行業潛在的風險和防范建議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