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氫能全年生產消費規模超3650萬噸,位列世界第一位。
在全球碳中和浪潮推動下,氫能作為清潔能源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氫燃料電池汽車憑借零排放、續航里程長、加氫速度快等核心優勢,成為交通領域深度脫碳的關鍵路徑。中國將氫能產業納入國家能源戰略,通過政策引導、示范城市群建設及產業鏈協同,加速氫燃料電池汽車從技術研發向商業化落地過渡。產業聚焦商用車領域,以重卡、公交、物流車為突破口,逐步構建“制氫-儲運-加注-應用”全鏈條生態,為能源結構轉型注入新動能。
氫燃料電池汽車(簡稱HFCV)是一種利用氫氣作為能源的新型環保汽車。它使用與電動汽車相同的電動機來驅動車輪,但其能源供應并非來自一個大而重的動力電池,而是由一個燃料電池堆提供。在這個燃料電池堆中,純氫(H2)穿過一層膜,與空氣中的氧氣(O2)結合,產生轉動車輪的電力和水蒸氣。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核心部件是燃料電池堆,它由多個單體燃料電池組成,這些裝置對電能進行處理,使其能夠滿足電動機的需求,例如將直流電轉換為適合電動機使用的電能形式。
中國氫燃料電池技術已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核心部件如電堆、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國產化進程加速,部分技術指標達國際先進水平。
當前產業以商用車為落地主線,在干線物流、礦區運輸、市政環衛等場景形成規模化示范。全球最大噸位氫能礦卡(載重405噸)、氫能重卡等創新產品陸續投用,凸顯在高強度運輸場景的不可替代性。政策推動的“氫走廊”建設進一步串聯應用場景,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示范城市群通過冷鏈物流、港口運輸等多元化試點,驗證商業化可行性。
國內已形成覆蓋制氫、儲運、燃料電池制造及整車組裝的產業鏈雛形,但關鍵環節仍存短板,如制氫成本高、基礎設施滯后、標準體系待完善。
《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指出,2024年,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穩步推進,各地建成加氫站超540座,推廣燃料電池汽車約2.4萬輛;京津冀、上海、廣東、鄭州、河北五個區域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超過1.5萬輛。今年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收官之年,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規模穩步增長,產業鏈日益成熟。但是,將行業推向規模化發展新階段仍有一段路要走。
專家表示,氫燃料電池汽車正處于從示范應用向規模化發展的關鍵階段,亟須完善頂層設計、繼續突破技術瓶頸、加大應用推廣,推動產業持續發展。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分析:
從示范驗證邁向規模擴張的轉折點上,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既需破解成本與基建的現實掣肘,也需把握全球能源轉型的窗口期。政策持續加碼引導產業鏈降本增效,企業加速技術迭代以拓展應用邊界。下一階段,干線物流、航運、工業等高碳排領域將成為規模化落地的“試驗田”,而乘用車領域的探索也將逐步啟動,推動產業從“政策哺育”轉向“市場自主”的深水區。
盡管氫燃料電池汽車具有諸多優勢,但其普及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氫氣生產、儲存和運輸的成本高昂,導致氫能源汽車價格偏高;加氫站點稀少,且建設加氫站需要高昂的投資;氫氣的高滲透性對儲存和運輸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技術難度和安全隱患等。
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正經歷從“政策驅動”向“技術-市場雙輪驅動”的戰略升級。現階段,商用車示范項目驗證了技術可行性與場景適配性,但成本、基建、標準等瓶頸仍需政企協同攻堅。未來五年將成為規模化發展的關鍵窗口:一方面,綠氫制取與儲運技術的突破將重構能源經濟性;另一方面,干線物流、港口機械等高頻商用場景的鋪開,將為產業注入持續增長動力。
長期來看,隨著乘用車技術路線成熟和氫能社會基礎設施完善,氫燃料電池汽車有望與純電動汽車形成“長途重載-短途輕型”的互補格局,成為中國實現交通深度脫碳的核心力量。產業需把握全球氫能浪潮機遇,以技術創新為矛、生態協同為盾,在能源革命中占據國際競爭制高點。
想要了解更多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