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住房城鄉建設部獲悉,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設口袋公園4.8萬多個,綠道超過12.8萬公里。36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實施了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輪換開放草坪1.8萬余公頃,增加健身設施18萬多件。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化,中國城市公園規劃建設行業正成為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過去十年間,城市公園從單一的綠化空間逐步演變為融合生態保護、休閑娛樂、文化展示、社區服務等多功能的復合型公共空間。政策層面,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各地政府將公園綠地納入城市更新與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核心內容。與此同時,公眾對綠色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推動行業從傳統粗放式建設轉向精細化、智能化、可持續化發展。在此背景下,城市公園不僅是城市“綠肺”,更成為社會福祉、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載體,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當前,城市公園規劃建設的核心理念已從單純追求綠地面積轉向“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綜合發展模式。在生態層面,海綿城市技術、雨水花園、垂直綠化等生態工法被廣泛應用,強化公園的生態調節功能;在人文層面,公園設計更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例如通過歷史遺跡保護、非遺展示、藝術雕塑等手法塑造城市文化地標。此外,公園功能逐漸細分,兒童友好型公園、無障礙公園、運動主題公園等特色化空間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元化需求,體現社會包容性。
據了解,深圳擁有數量龐大的公園和綠地,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園總數達1320個,藍綠生態空間約占陸域面積的50%,為打造“公園式”商場提供了先天的自然條件。在北京,公園通過各種新鮮的參與性項目,豐富游客的游園體驗。據介紹,近幾年北京市屬公園推出的“公園禮物”文創產品已經有5000多種,囊括10多個品類。
技術進步正深刻改變行業面貌?;贕IS(地理信息系統)和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規劃工具,實現了公園空間布局的精準分析和三維可視化設計;物聯網技術支撐的智慧管理系統,可實時監測植被生長、人流密度、設施狀態,提升運營效率。例如,部分城市試點“智慧公園”,通過AI導覽、互動燈光、無人零售等場景,增強市民體驗感。此外,低碳技術如光伏照明、生態材料應用,推動公園建設向綠色低碳轉型。
傳統依賴財政投入的模式逐步轉向多元化融資。政府專項債、生態補償基金、綠色金融產品等為大型公園項目提供資金保障;市場化運營中,企業通過冠名權、特許經營、周邊商業開發等方式實現盈利反哺。例如,北京奧森公園引入體育賽事和文創市集,杭州西溪濕地通過生態旅游實現可持續運營。這種“以園養園”的模式,既緩解財政壓力,又激發市場活力。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城市公園規劃建設行業市場前瞻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行業正處于從“量增”到“質變”的關鍵轉型期。一方面,新型城鎮化、碳中和目標、健康中國戰略等宏觀政策為公園建設創造廣闊空間;另一方面,土地資源緊張、生態保護與開發平衡、運營維護壓力等矛盾日益凸顯。未來,行業需在精細化設計、智慧化管理、長效化運營等領域突破創新,既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承擔起修復城市生態、傳承歷史文脈、促進低碳發展的時代使命。這一過程中,科技賦能、政策優化與公眾參與將成為破局的核心要素。
生態化:從“景觀公園”到“生命共同體”
公園規劃將更強調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通過濕地修復、野生動物棲息地營造、鄉土植物應用等手段,構建具有自循環能力的“城市生態島”。例如,通過連片綠廊串聯分散綠地,形成貫通城鄉的生態網絡,助力區域氣候調節與碳匯能力提升。
智慧化:數字孿生與場景創新
5G、AI、元宇宙技術將推動公園進入數字化新階段。虛擬公園導覽、AR互動科普、環境數據區塊鏈存證等應用,打破物理空間限制;智慧灌溉、無人巡檢機器人、能源管理系統則提升運維效能。公園逐漸成為展示城市科技實力的窗口。
功能復合化:空間重構與價值衍生
“公園+”模式持續深化,公園與商業、教育、醫療等城市功能有機融合。例如,公園地下空間開發停車場、倉儲設施,地面層嵌入社區服務中心、文化展館,空中連廊銜接城市慢行系統,實現土地集約利用與公共服務增值。
社區化:小微公園激活城市細胞
以“15分鐘生活圈”為導向,口袋公園、街角綠地等小微空間建設提速。這類公園貼近居民生活圈,通過參與式設計讓市民成為共建主體,強化社區歸屬感,同時作為應急避難場所、鄰里社交平臺,提升城市韌性。
文化融合:講述中國故事的新載體
公園將成為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通過歷史街區活化、工業遺址改造、節氣文化主題景觀等手法,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對話。例如,蘇州園林技藝在新公園中的創新應用,既傳承技藝,又塑造城市文化IP。
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一線城市土地資源稀缺制約公園擴容,部分三四線城市存在重建設輕運營現象,設計同質化導致“千園一面”。對此,需完善跨部門協同機制,將公園規劃與城市更新、交通基建同步推進;推廣“總設計師負責制”,培育兼具生態視野與文化底蘊的設計團隊;建立公園績效評價體系,引導運營模式創新。
中國城市公園規劃建設行業歷經數十載發展,已從城市配套工程升維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在政策引領、技術革新與公眾需求的共同驅動下,行業正朝著生態化、智慧化、人本化的方向深度轉型。未來,公園不僅是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更是承載文化記憶、促進社會和諧、引領低碳生活的核心空間。面對城鎮化后半場的挑戰,行業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生態效益與社會價值,通過跨學科融合、多主體協作,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園城市建設路徑,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東方智慧。
想要了解更多城市公園規劃建設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城市公園規劃建設行業市場前瞻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