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工業體系中,鈷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性金屬,以其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在眾多關鍵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鈷行業涵蓋了鈷礦資源的勘探、開采、冶煉、加工以及鈷產品的應用等多個環節,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完整的產業鏈。
在全球能源革命與制造業升級的雙重驅動下,鈷作為新能源電池、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領域的核心戰略金屬,正經歷從傳統工業配角向新興產業基石的范式轉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鈷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指出,中國鈷行業已形成“資源全球化布局—技術自主化突破—應用場景多元化拓展”的立體化發展體系,市場規模預計在2030年突破2000億元,成為全球鈷產業鏈價值重構的關鍵參與者。
一、市場發展現狀:資源博弈與技術迭代下的結構性變革
1. 全球資源格局重構:從單一依賴到多元供應
全球鈷資源呈現“剛果(金)主導、印尼崛起、深海開發萌芽”的三極格局。剛果(金)憑借全球54.5%的儲量占比和75.9%的產量貢獻,長期占據供應鏈核心地位,但其政策波動、基礎設施瓶頸及手工采礦規范化問題,倒逼行業加速構建彈性供應體系。印尼憑借紅土鎳礦伴生鈷資源的低成本開發優勢,通過濕法冶煉項目快速崛起,預計到2028年將貢獻全球10%的鈷供應。更值得關注的是,深海多金屬結核開發技術突破可能改寫資源版圖,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帶鈷資源潛力被國際能源署(IEA)列為“顛覆性供應源”。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鈷消費國,資源稟賦與需求規模嚴重錯配,國內儲量僅占全球1.1%,但通過“海外權益礦+再生鈷回收”雙軌戰略,已掌控全球35%的鈷原料供應。洛陽鉬業在剛果(金)的TFM、KFM項目,華友鈷業與青山集團合作的印尼鎳鈷濕法項目,以及格林美建成的全球最大鈷回收體系,共同構建起“資源—冶煉—回收”的閉環生態。
2. 技術路線分化:從高鈷依賴到低碳替代
電池領域的技術迭代深刻重塑鈷需求結構。高鎳低鈷材料(如NCM811)通過減少鈷用量40%、提升能量密度15%,已成為動力電池主流方向,但其對鈷的絕對需求仍隨裝機量增長而擴張。無鈷電池領域,特斯拉4680電池采用無鈷高鎳正極,2025年裝機量占比達15%;寧德時代AB電池系統實現鈉鋰混搭,鈉離子電池成本較LFP電池低20%,對鈷形成替代壓力。然而,中研普華分析指出,鈷在提升電池循環壽命、熱穩定性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使其在高端動力電池領域仍占據關鍵地位。
冶煉環節的技術突破則聚焦綠色低碳轉型。濕法冶金工藝通過高壓酸浸、溶劑萃取等技術,將鈷回收率提升至92%,生產成本降低30%,2028年將占據中國冶煉市場80%份額。生物浸出技術利用嗜酸嗜熱菌在45℃下實現鈷浸出率92%,較傳統工藝節能40%,雖尚未大規模商業化,但已成為行業技術儲備重點。
二、市場規模與趨勢:需求結構優化與增長動能切換
1. 需求端:從動力電池獨大到多極驅動
新能源汽車仍是鈷需求的核心增長極。中研普華預測,到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突破7500萬輛,帶動動力電池領域鈷需求年均增長12%。但需求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高鎳化趨勢使單位電池鈷用量下降30%,而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等新技術路線對鈷的需求存在不確定性。
儲能領域的爆發式增長成為新引擎。全球能源轉型推動儲能電池裝機量快速增長,中國占比45%,預計到2030年儲能領域鈷需求占比將達15%,年均增速25%。此外,5G基站用高純鈷靶材、鈷基催化劑、醫用鈷鉻鉬合金等新興應用領域,正以年均8%-10%的速度拓展市場邊界。
2. 供給端:從資源爭奪到循環經濟崛起
海外權益礦擴張與再生鈷回收構成供給端兩大支柱。中國企業在剛果(金)、印尼控制的鈷資源儲量達200萬噸,占全球可經濟開采儲量的65%,形成資源安全壓艙石。再生鈷領域,2030年中國退役動力電池鈷回收潛力達8萬噸,相當于全球新增產量的40%,格林美、邦普循環等企業通過物理破碎、化學浸出技術,實現廢舊電池中鈷回收率超95%,推動行業從“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
3. 價格走勢:成本支撐與金融屬性交織
鈷價波動呈現“短期供需錯配、長期成本支撐”的特征。剛果(金)政策變動、印尼鎳鈷項目進度、全球宏觀經濟形勢等因素,導致鈷價年波動率達45%。但印尼濕法冶煉項目完全成本約15美元/磅,成為全球鈷價底部支撐。長期來看,隨著再生鈷供應占比提升和替代技術突破,鈷價將逐步回歸合理區間,但高端應用領域對低碳鈷產品的溢價需求,將推動行業形成“基礎價+綠色溢價”的雙層定價機制。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中國鈷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
三、未來展望:高端化、綠色化、國際化三重趨勢
1. 高端化:技術突破定義產業新邊界
超純鈷材料、鈷基催化劑、醫用鈷合金等高端產品成為競爭焦點。5G基站用99.999%純度鈷靶材需求激增,國內企業突破電子束熔煉技術,產品進入臺積電供應鏈;中石化開發的鈷基F-T合成催化劑,使煤制油成本降低18%,2025年市占率達30%。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提升產品附加值,更重構了鈷行業的價值分配邏輯。
2. 綠色化:ESG理念重塑行業規則
歐盟《新電池法》要求2027年起動力電池使用30%本土精煉鈷,倒逼中國企業布局歐洲回收工廠;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使用中國鈷的電動汽車取消稅收抵免,推動特斯拉等企業轉向印尼供應鏈。在此背景下,格林美電解鈷產品獲得SGS碳足跡認證,每噸減排CO? 12噸,獲歐盟客戶溢價采購,彰顯綠色競爭力的商業價值。
3. 國際化:標準制定與資本輸出并舉
中國正從鈷技術引進國向規則制定者轉變。全國碳市場將鈷冶煉納入覆蓋范圍,高碳企業需購買CCER抵消排放,推動行業綠色轉型;中偉股份在印尼濕法冶煉項目、寒銳鈷業鈷鹽綠色生產工藝等案例,展示中國鈷技術“走出去”的實力。未來,中國有望通過參與國際鈷業標準制定、推動人民幣結算體系,提升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話語權。
中研普華建議,企業應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掌控海外權益礦與再生鈷回收資源,構建彈性供應鏈;二是投資高鎳低鈷材料、無鈷電池研發及鈷回收技術,搶占技術制高點;三是布局儲能電池、航空航天等新興領域,捕捉需求增量。
想了解更多鈷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鈷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