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快速增長,茶葉禮品盒行業發展機遇大,如何驅動行業內在發展動力?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的機遇以及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前所未有。世界經濟增長格局、國際產業分工、全球投資茶葉禮品盒規則、能源資源版圖、地緣政治環境等都在發生深刻...
近日,天空中飄著絲絲細雨,秋風蕭瑟。記者一行來到茶葉基地時,村民李忠順正在基地里和村民們干得熱火朝天,忙著施肥、種苗。在他身后,是一大片已經栽種好的茶樹苗,搖曳在深秋的秋風冷雨中。
重慶開州大進鎮:一片茶葉托起山村群眾致富夢
近日,天空中飄著絲絲細雨,秋風蕭瑟。記者一行來到茶葉基地時,村民李忠順正在基地里和村民們干得熱火朝天,忙著施肥、種苗。在他身后,是一大片已經栽種好的茶樹苗,搖曳在深秋的秋風冷雨中。
李忠順本是一名民間樂隊的吹鼓手,每年能掙6萬多元。大進鎮在年華村、紅旗村、群和村大力打造“萬畝茶園”后,李忠順主動放棄民間樂隊的高收入,回到家鄉帶領群眾發展茶葉產業。
在大進鎮年華村、紅旗村、群和村,像李忠順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當年,他們為了生計被迫外出謀生;如今,他們毅然回到家鄉,用一片茶葉托起脫貧致富的夢想。
萬事開頭難
村民不支持建茶園
2017年,重慶市甄選出14個區縣18個深度貧困鄉鎮,作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由此打響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的決勝之戰。大進鎮就名列其中。
脫貧攻堅,必須找準突破口,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大進鎮的突破口在哪里?
市委組織部扶貧集團駐大進鎮工作隊和鎮黨委、政府經過反復調研,決定利用大進鎮是茶葉產出大鎮的傳統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并制訂了打造“萬畝茶園”、茶旅融合的產業發展規劃,將包括紅旗村在內的7個村劃為茶旅融合發展規劃區。
然而,萬事開頭難。不少村民對發展茶葉產業持觀望甚至反對的態度。對此,紅旗村扶貧“第一書記”王棟深有體會。
王棟是團市委一名工作人員,于2017年9月被派駐紅旗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他在進村入戶召開院壩會,宣傳打造“萬畝茶園”規劃時,發現不少村民直搖頭。村民表示,以前鎮黨委、政府也搞過李子、大棗等產業,但都沒有成功。這次搞茶葉產業,搞不好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考察開眼界
村民看到致富新希望
村民的觀望和反對,都在駐鎮工作隊和鎮黨委、政府的預料之中。其實,別說村民,就連部分村干部也心有疑慮。
2017年10月,大進鎮組織一批村干部到有“貴州茶葉第一縣”之稱的湄潭縣考察。
徜徉在盛產“湄潭翠芽”“遵義紅”“貴州針”“湄江翠片”等品牌茶葉的標準化茶園里,大家被眼前的一幕幕“震撼”了。原來,小小茶葉也能吸引各地游客參與體驗。湄潭縣“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茶旅、農旅一體化發展模式,更讓大家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心。
從湄潭縣考察回來后,這批村干部成為茶葉產業的“宣講員”。
接下來,大進鎮陸續組織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山東、貴州等地考察。李忠順正是通過考察學習,才決定回家搞茶葉種植。此前,李忠順種植過李子,在他看來,有花期的李子、桃子、柑橘等,才比較適合農旅融合。通過考察,他發現茶葉照樣可以搞茶旅融合。
回家后,李忠順將自己的2.97畝地全部流轉給茶葉基地。不僅如此,他還配合村干部的工作,積極勸說其他村民。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光是紅旗村,就有90%的村民加入支持茶葉產業陣營。有了村民的支持,“萬畝茶園”的進展順利多了。到2017年12月,位于“萬畝茶園”核心區的紅旗村、群和村、年華村已相繼啟動土地整治,景區道路、旅游觀景平臺、灌溉系統等配套設施相繼開工。巴渠茶葉股份合作社、集農茶葉種植合作社等專業合作社也正式掛牌成立,村民走上了抱團增收之路。
截至目前,“萬畝茶園”已完成2000畝土地整治,400萬株茶樹苗已經栽種下去。
布局好項目
讓貧困群眾得實惠
雨停了,陽光穿過云層,灑落在千山萬壑,為大地抹上一層金黃色。一株株翠綠的茶樹為大山披上綠色錦繡,薄霧彌漫,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紅旗村黨支部書記鄭代發騎著一輛摩托車,穿行于“萬畝茶園”的機耕道上。鄭代發幾乎每天都要來巴渠茶園一趟,檢查茶樹苗栽種和生長情況。看著迎風招展的茶樹苗,鄭代發一臉喜悅:“我們這里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很適合茶樹生長。這一大片茶樹,將會成為我們的‘搖錢樹’。”
從栽種茶樹苗,到茶園產生效益,大約需要3年時間。在這3年時間里,貧困戶能夠獲得什么收益呢?
鄭代發指了指不遠處說:“你們可以問一下老田。”鄭代發所說的“老田”,就是紅旗村4組貧困戶田家均。此時,田家均正在巴渠茶園里勞作。
得知記者來意后,田家均掰起手指給記者算了收入賬。目前,他家有3筆收入:一是他和妻子楊啟桃都在茶園干活,獲得勞務收入;二是家里的3畝多地,全部折價入股,獲得分紅;三是利用閑暇時間飼養土雞、種植蔬菜,獲得銷售收入。“簡單算一下,每年有兩三萬元收入。”田家均笑著說。
聽到這里,鄭代發插話說:“再過兩年,茶園投產后,村里發展起鄉村生態旅游,你家的收入還要大幅度增加。”
“我們老兩口一年務工收入有3萬多元,等到3年后茶葉投產了,每年還有8000多元分紅呢。”貧困戶李文恒算起收入賬來,笑得合不攏嘴。
巴渠茶葉股份合作社負責人龔厚祥告訴記者,在用工方面,他們優先考慮村里的貧困戶。現在基地每年土地租金支出10萬元,務工支出20萬元,讓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效益農業成長周期較長、見效相對較慢,因此在產業扶貧過程中,我們布局了一些‘短平快’和‘小而精’的配套產業項目,讓貧困戶增加收入。”大進鎮黨委書記陳必軍說。
以茶促旅、以旅興茶,大進鎮必將因茶而變、因茶而美、因茶而富。放眼望去,一幅幅美麗鄉村的畫卷正次第展開。
年產茶葉三分之一被送禮 扶貧產業也刮“人情風”
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扶貧產業正給貧困地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在發展扶貧產業過程中刮起了“人情風”:一些瓜果養殖等特色產業,存在“人情送禮”行為;部分地方以“人情”或者幫助擴大品牌的名義,向前來學習、考察、調研的工作人員贈送“扶貧特色產品”。
“輕量化”扶貧產業 送禮成常態
中部某國家級貧困縣的一個山區鄉鎮,采取“企業+村民”的發展模式,以種植茶葉作為當地脫貧主打產業。引進的一家外地企業負責投資建設種茶、制茶基地,當地村民和貧困戶通過栽培和采摘茶葉獲得收入,企業所獲收入除去成本外,部分利潤還將用于村里公益事業和貧困戶分紅。
該制茶企業一位負責人給我們粗略算了一筆賬:2017年上半年該基地開始栽培特色茶苗,當年實現產茶,年底共產茶3000斤左右,但企業最終只賣出2000斤左右。
“剩余1000斤左右的茶葉,不是沒人要,而是被作為‘人情往來’送掉了。”該制茶企業負責人說,按照人情常理,一些同行、協會或者一些單位,前來參觀、學習、考察、視察,特別是第一次來的人,離開的時候,作為“主人”總得表示一下,每次數量雖然不會太多,但每人一包或兩包茶葉肯定跑不掉,累積下來就不簡單了。
同樣是種茶的一位合作社負責人坦言,他們也經常送茶葉出去,特別是一些領導前去調研考察的話,肯定也會贈送一點,至于收不收是對方的事。“反正多少都得送一點,除非你不開廠了,就不會送了。”
我們發現,類似現象并非少數,尤其是在“輕量化”的扶貧產業中,例如瓜果茶葉等種植類產業和雞鴨等養殖類產業中較為普遍。華南某省一家柑橘產業合作社負責人說,柑橘成熟的時候,前來考察的人也就多了,考察結束后,東道主會給回去的人帶一點柑橘;番薯、辣椒等扶貧產業中也存在類似現象。
一名村干部告訴我們,去年為了招待一行幾十人的觀摩團,村里提前到大棚里采摘,精心準備好兩大桶瓜果供觀摩團考察時品嘗。離開時,村里還特意搬幾箱到車上讓觀摩團帶走。“這點東西也不值幾個錢,上級部門給我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扶貧項目,我們都很感謝,想借機表示一下。”
人情、宣傳、推廣等成主要理由
“不送不好意思啊。客人來了,出于禮貌也總得帶點東西回去吧,茶葉就是我們的土特產品。”上述中部省份這名制茶企業負責人坦言,這是基本的人情往來,只想把客人招待好,不能算是賄賂或送禮。
部分扶貧產業負責人向我們透露,送扶貧產品也有另一層考量,就是想借此機會宣傳當地的產品,為擴大市場做推廣。“有些人喝了茶葉以后感覺很好,可能會推薦給親朋好友購買,這樣也是一種潛在的宣傳手段,就像一些店鋪也會有送禮品推銷的活動。”一名合作社負責人說,產業扶貧不能單純依賴政策,最終是要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在優勝劣汰的氛圍下,提升知名度非常重要。
某些扶貧產業負責人表示,有時送禮也是無奈之舉。一些領導雖然不直接開口,但會以玩笑的方式給出某種暗示,不知是真是假,面對這種情況就不得不有所表示了。一些貧困村“兩委”成員還擔心,上級部門來參觀、考察,沒點兒表示的話,很容易得罪相關部門,以后在扶貧項目配套和支持上可能會遇到麻煩,不如花點小錢送點土特產。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一些干部借考察、參觀、學習之名去貧困地區,實際上對他們富有吸引力的,除了湖光山色之外,還有當地的土特產。
強產品 重廉潔
“領導干部如果收受這些禮品,就違反了八項規定精神。”莊德水建議,要加強干部廉政教育,明確領導干部去考察調研,是了解實際情況,真正為老百姓干實事,而不能隨意收受當地土特產。
東部一位基層干部認為,領導干部考察扶貧產業時,如果覺得當地的農產品很好,可以自己花錢購買,或者幫忙找銷路,這才是真正幫助當地宣傳、幫助農民增收。該干部還提醒,部分干部切不可抱有“土特產不值錢,吃點拿點也沒人知道”的僥幸心理,否則很容易沾染吃拿卡要的惡習。
“在產業扶貧創業期,送禮這種推廣手法無可厚非,但靠此創業做法,并不能保持這些產業的可持續。”莊德水說,作為人情贈送的一方,應該將精力放在練好基本內功上,只有把產品做好,才會有好口碑。重要的是要打出這些瓜果蔬菜產業的特色,真正把它們推向市場,實現增收。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全國豬價震蕩下跌 區域間調整明顯最近幾天東北豬價震蕩有漲,華北豬價震蕩弱調,南方多地趨穩調整,之前扶搖直上的廣...
中研網訊:2016年03月全國分省市鋼材產量北京市鋼材產量13.87萬噸。天津市鋼材產量761.07萬噸。河北省鋼材產量2347.32...
北京十萬畝拆遷騰退地將變風景林今年,北京市啟動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全年計劃增綠23萬畝,截至11月初,已...
大豆價格跌至盈虧線下,美國農民改種小麥和玉米”,據英國路透社3日報道,因為中國幾乎停止進口美國大豆,造成大豆價3...
蘋果新品種“瑞陽”、“瑞雪”正式發布近日,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蘋果新品種——“瑞陽”與“瑞雪”精彩亮相北京人...
北京今年已新建提升615個蔬菜網點引入便民服務、便利店搭載果蔬開始流行、廂式菜店開進社區……居民“菜籃子”越來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