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快,養老機器人產業正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50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21億,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4.26億。
2024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占我國人口的22%。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2024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1號文”,聚焦銀發經濟,《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成為我國首個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銀齡”大潮下,養老機器人產業順勢崛起。
養老機器人試點要來了,湖南已在籌備
日前,工信部、民政部聯合下發通知,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在家庭、社區、養老機構等場景中試點應用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6月12日,從湖南省民政廳獲悉,湖南相關籌備工作已在進行中。
中國政府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推動智慧養老模式普及。當前養老機器人已從早期的陪護型產品,向醫療康復、生活輔助、情感交互等復合功能演進。
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應用和市場推廣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推出了馬桶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喂飯機器人、烹飪機器人等多種產品,并在養老機構和家庭中得到初步應用。家庭端聚焦“輕量化剛需”,如跌倒監測手環、智能藥盒;社區端側重“場景化服務”,如康復訓練機器人、送餐機器人;機構端則需要“全流程管理”,如護理機器人、消毒機器人。
近期,被稱為“爬樓神器”的外骨骼機器人熱銷,深受老年群體青睞。隨著銀發市場需求增加,以及技術升級和政策支持的雙輪驅動,機器人有望在助老康養市場迎來快速發展。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養老機器人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養老機器人目前價格并不便宜。一臺人形機器人需搭載30個以上伺服電機,僅硬件成本就超5萬元。目前,宇樹科技的G1人形機器人,售價為9.9萬元;H1人形機器人的售價,則為65萬元。另外,國內機器人企業年產量普遍低于1000臺,難以通過量產攤薄研發成本。只有把價格“打下來”,才能真正把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變現”。
養老機器人市場前景:萬億級賽道的機遇與挑戰
(一)產業鏈價值重構:從硬件競爭到生態運營
上游核心零部件(傳感器、伺服電機)國產化率不足40%,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卡脖子”環節。中游整機廠商呈現“頭部集中+細分突圍”格局,如康力優藍深耕家庭陪伴機器人,傅利葉智能專注康復機器人。下游服務端則衍生出“機器人+健康管理”“機器人+保險”等創新模式,形成“硬件銷售+數據服務+訂閱制”的多元盈利體系。
(二)商業模式創新:從產品銷售到價值服務
頭部企業正從“賣設備”轉向“賣解決方案”。例如,某企業為養老院提供“機器人+護理員培訓+保險”的套餐服務,通過降低人工成本30%實現客戶粘性提升。此外,數據資產的價值開始顯現:用戶健康數據可反哺產品研發,行為數據可優化服務路徑,形成“數據-算法-場景”的閉環生態。
(三)社會接受度:倫理爭議與認知升級的博弈
“機器人能否替代人性關懷”“隱私數據如何保護”等爭議持續發酵。但調查顯示,72%的老年人接受機器人輔助生活,年輕一代對“科技孝道”的認可度達89%。
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養老機器人產業已從概念驗證走向規?;瘧?。政策紅利、技術突破、需求升級構成的“鐵三角”,正在催生萬億級市場。但行業仍需跨越三重門檻:技術上需突破人形機器人成本與可靠性瓶頸,商業上要探索可持續的盈利模式,社會層面則需構建人機協同的倫理框架。
未來,養老機器人或將演變為“健康管家+情感伙伴+數據中樞”的超級終端,深度融入智慧養老生態。
想要了解更多養老機器人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養老機器人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本報告利用中研普華長期對養老機器人行業市場跟蹤搜集的一手市場數據,應用先進的科學分析模型,全面而準確地為您從行業的整體高度來架構分析體系。報告結合養老機器人行業的背景,深入而客觀地剖析了中國養老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現狀、發展規模和競爭格局;分析了行業當前的市場環境與行業競爭格局、產品的市場需求特征、行業領先企業的經營情況、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前景;同時,佐之以全行業近5年來全面詳實的一手連續性市場數據,讓您全面、準確地把握整個行業的市場走向和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