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開展首例侵入式腦機接口臨床試驗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與相關企業合作,成功開展了我國首例侵入式腦機接口的前瞻性臨床試驗。該成果標志著我國在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上成為全球第二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國家。
腦機接口行業發展概況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一種在人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通信的先進技術。它通過檢測和解碼大腦神經活動產生的信號,如腦電波、神經元放電等,將這些信號轉化為可被外部設備識別和執行的指令,從而實現大腦與機器之間的交互。這種接口可以繞過傳統的肌肉或神經傳導通路,使得人們能夠僅通過思維直接控制外部設備,如假肢、輪椅、計算機等,為人類與外部世界交互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從醫療領域來看,它為神經康復和殘疾人士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希望,能夠幫助癱瘓患者恢復運動能力,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為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途徑和手段。在科技與社會層面,腦機接口技術推動了人機交互方式的革新,有望改變人們與電子設備的交互模式,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此外,它還為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拓展了人類的認知邊界,為未來科技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和領域,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力和價值。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腦機接口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從技術路線看,腦機接口產品分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三種。相較于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能夠采集更高質量神經信號,在醫療領域有著極高的臨床應用潛力。
中國政策持續加碼,北京、上海等地出臺專項方案,聚焦技術攻關與臨床轉化,醫療級應用成為核心突破口,消費級市場也在教育、智能家居等場景悄然萌芽。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已達32億元,年增長率為18.8%。
1. 醫療健康:從功能替代到神經增強
醫療領域是腦機接口商業化最成熟的賽道。侵入式技術通過閉環腦深部電刺激(DBS)系統,為帕金森病、癲癇患者提供精準神經調控;非侵入式方案則結合外骨骼機器人,助力脊髓損傷患者運動功能重建。技術價值在于突破傳統治療瓶頸:例如,意念操控機械臂使癱瘓患者重獲生活自主權,而基于腦波的情緒識別技術為抑郁癥診療開辟新路徑。未來,技術將向“神經增強”升級,如記憶強化、認知障礙干預等高附加值場景,但需突破醫療器械審批周期長、醫保覆蓋不足等落地壁壘。
2. 消費電子:下一代人機交互入口
消費級腦機接口聚焦“無感交互”,以輕量化設備重塑用戶體驗。非侵入式頭環、腕帶等產品通過腦電與肌電信號融合,實現虛擬鍵盤輸入、注意力監測等功能,已切入教育(如專注力訓練)、娛樂(腦控VR游戲)等場景。Meta的腕帶原型與強腦科技的消費級頭環印證了該路徑的可行性。未來競爭核心在于用戶體驗優化——需平衡信號精度與設備舒適性,并將單價壓縮至千元級大眾市場區間,方能在智能耳機、AR眼鏡等泛硬件生態中建立入口優勢。
3. 工業與軍事:高壁壘場景的隱秘革命
軍工領域依托政府訂單驅動技術迭代。美軍DARPA項目開發士兵腦控無人機集群系統;國內企業亦在危險品拆解、排爆場景落地腦控機械臂。工業場景則聚焦“人機協同”,例如通過疲勞監測提升作業安全,或利用腦控機械臂實現高危環境遠程操作。該賽道依賴定制化解決方案,雖商業化周期長,但技術護城河極高,政策支持與國防需求將加速其從原型驗證走向實戰部署。
隨著腦機接口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醫療應用場景不斷深化以及其他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市場需求將持續提升。根據麥肯錫預測數據,2030至2040年全球腦機接口醫療應用市場規模為400-1450億美元。
開源證券表示,腦機接口發展加速,商業落地前景可期。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商業化進程領先,目前國內外已有多款產品面世;侵入式/半侵入式腦機接口發展相對遲緩,國內外領先公司處于產品注冊或臨床研究階段,但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想要了解更多腦機接口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腦機接口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