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城市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其行業演進與國家戰略、技術革新及社會需求緊密相關。當前,中國城市規劃行業正經歷從傳統模式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的關鍵階段,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競爭格局多元化。
二、城市規劃行業發展現狀趨勢
(一)政策驅動與戰略導向
國家層面持續強化城市規劃的戰略地位,通過《“十四五”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創新專項規劃》《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推動行業向生態優先、智慧化方向轉型。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將城市規劃與“雙碳”目標、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協同機制。例如,部分城市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推廣綠色建筑標準,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二)技術賦能與模式創新
數字化技術成為行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地理信息系統(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城市空間分析、基礎設施設計等環節,顯著提升規劃效率與精準度。智慧城市建設成為行業新熱點,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實現交通流量優化、能源管理智能化,推動城市治理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此外,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為公眾參與提供沉浸式體驗,增強規劃方案的透明度與接受度。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2025-2030年中國城市規劃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五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顯示分析
(三)社會需求與價值重構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規劃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社區參與機制逐步完善,公眾通過線上平臺、社區會議等形式表達訴求,推動規劃方案更貼近民生需求。例如,老舊小區改造中引入居民協商機制,優化公共空間布局,提升社區凝聚力。同時,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并重,歷史街區通過“微更新”模式保留文化記憶,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
三、城市規劃市場規模及競爭格局
(一)市場規模與增長動力
中國城市規劃行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主要受益于城鎮化進程加速、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及技術迭代需求。細分領域中,智慧城市、綠色建筑、生態修復等成為增長引擎。例如,智慧城市試點項目已覆蓋全國多個城市,帶動相關規劃服務需求激增。此外,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政策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推動行業向全域化、精細化方向發展。
(二)競爭格局與主體特征
行業呈現“國企主導、民企崛起、外資滲透”的多元化格局。國有企業憑借技術積累與資源整合能力,承接大型基礎設施、區域規劃等項目;民營企業通過差異化競爭,在細分領域如智慧城市、景觀設計等領域形成優勢;外資及合資企業則引入國際先進理念,推動行業國際化進程。例如,部分跨國企業通過與本土機構合作,參與城市更新項目,提升規劃方案的國際化視野。
(三)區域分化與協同發展
區域發展不平衡特征顯著,東部地區依托經濟基礎與技術優勢占據主導地位,中西部地區則通過承接產業轉移與政策傾斜實現快速增長。例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推動區域規劃協同,促進資源要素跨區域流動。此外,縣域經濟崛起帶動中小城市規劃需求,為行業提供新增長點。
四、投資建議
(一)聚焦細分領域
智慧城市、綠色建筑、生態修復等領域具有長期增長潛力。投資者可關注具備技術壁壘的企業,如掌握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的科技公司,或深耕綠色建筑設計的專業機構。例如,投資智慧交通解決方案提供商,參與城市智能交通系統建設。
(二)關注技術創新
數字化技術是行業未來競爭的核心。建議布局GIS、BIM、VR/AR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企業,或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的機構。例如,投資BIM技術平臺開發商,推動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把握政策紅利
緊跟國家戰略方向,如“雙碳”目標、鄉村振興等,布局相關規劃服務。例如,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提供生態修復與鄉村旅游規劃服務。
五、風險預警與應對策略
(一)政策風險
政策調整可能影響項目進度與收益。建議企業建立政策監測機制,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及時調整業務方向。例如,針對土地政策變化,優化土地利用方案,提高項目合規性。
(二)技術風險
技術迭代加速可能導致既有方案過時。企業需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保持技術領先性。例如,與高校聯合成立智慧城市實驗室,探索新技術應用場景。
(三)市場風險
市場競爭加劇可能壓縮利潤空間。企業應強化品牌建設,提升服務質量,通過差異化競爭鞏固市場地位。例如,打造“設計+運營”一體化服務模式,增強客戶粘性。
(四)社會風險
公眾參與度提升可能增加方案調整壓力。企業需建立公眾溝通機制,通過線上線下渠道收集反饋,優化規劃方案。例如,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引入居民議事會,平衡多方利益訴求。
六、城市規劃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一)智慧化深度融合
未來城市規劃將全面融入智慧城市理念,實現城市治理的智能化、精細化。例如,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城市虛擬模型,實時模擬城市運行狀態,優化資源配置。
(二)綠色低碳轉型
“雙碳”目標推動行業向綠色化轉型。綠色建筑、低碳交通、生態修復將成為規劃核心內容。例如,推廣零碳建筑標準,建設海綿城市,提升城市生態韌性。
(三)人文關懷強化
城市規劃將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與文化傳承。例如,通過“15分鐘生活圈”規劃,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保護歷史街區風貌,延續城市文脈。
(四)多專業協同創新
城市規劃將與建筑設計、交通工程、環境科學等領域深度協同,形成跨學科解決方案。例如,通過“規劃+建筑+景觀”一體化設計,提升城市空間品質。
(五)國際化合作深化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城市規劃企業將加速“走出去”,參與國際項目合作。例如,與沿線國家共同開展智慧城市、生態城市規劃,輸出中國經驗。
城市規劃行業正處于轉型關鍵期,機遇與挑戰并存。政策、技術、社會需求的協同作用將推動行業向智慧化、綠色化、人文化方向演進。企業需緊跟時代趨勢,強化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城市規劃不僅是空間布局的藍圖,更是推動社會進步、實現美好生活的關鍵力量。
如需獲取完整版報告及定制化戰略規劃方案請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城市規劃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五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