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通過編寫程序代碼實現特定功能或服務的產業集群。其產業鏈涵蓋硬件設備、開發工具、操作系統等上游基礎層,軟件開發與集成服務的中游環節,以及金融、醫療、制造等下游應用領域。
從區域布局看,廣東以深圳灣科技園、浮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園等園區為載體,形成“雙核引領、梯隊協同”的產業格局;南京作為中國首座軟件名城,2025年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萬億元,覆蓋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嵌入式軟件等全鏈條。
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效應顯著,華為鴻蒙OS、麒麟操作系統等國產系統逐步打破國外壟斷,但芯片設計工具(EDA)仍依賴進口,形成“卡脖子”風險。
一、萬億賽道擴容:軟件產業價值重構與動力升級
中國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已駛入發展的超級周期。據國家統計局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運行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軟件業務收入突破12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4.5%。
更值得關注的是產業結構變遷:信息技術服務板塊占比持續攀升至66.4%,印證產業重心正從基礎工具軟件向高價值服務環節轉移。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業務同比增速高達20.3%,成為拉動增長的關鍵引擎。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趨勢分析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中明確指出:“伴隨‘十四五’數字經濟深化,軟件與信息服務正經歷三重裂變:
技術內核由‘流程自動化’向‘認知智能化’躍遷;商業模式由‘許可訂閱’向‘價值共創’遷移;競爭壁壘由‘功能模塊’轉向‘生態粘性’”。這三大遷移趨勢正解構行業舊秩序,重塑投資價值。
二、未來戰場推演:2025-2030六大關鍵趨勢競爭焦點
AI大模型重構產業圖譜:模型即服務(MaaS)崛起
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技術,正在重新定義軟件交互范式。根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評估,國產大模型廠商2023年研發投入增長超80%,垂直行業模型滲透率從金融、醫療領域加速外溢。中研普華數據顯示,到2027年,AIGC驅動的軟件開發比例將突破35%,低代碼平臺結合AI助手讓“全民開發者”成為可能。
工業軟件攻堅戰:從“可用”到“好用”的戰略突圍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數據顯示,國產工業軟件市占率不足15%,高端領域被歐美壟斷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然而政策強力驅動下,國內廠商在CAD、CAE等核心工具環節突破明顯,資本市場對相關企業估值溢價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2倍。中研普華預測,2025年自主可控工業軟件滲透率將提升至30%,形成千億級替代空間。
云原生革命:基礎設施的敏捷進化
企業上云步入“深水區”,單純的IaaS資源供給已無法滿足需求。據中國信通院統計,2023年容器技術采納率已達68.2%,Service Mesh部署比例同比翻倍。中研普華研究表明,具備多云管理、智能運維、Serverless架構能力的平臺型廠商將主導60%以上新增市場。
上游(“硬支撐”):芯片適配成新壁壘
華為昇騰、寒武紀等AI芯片廠商與操作系統深度耦合,開發工具鏈性能直接影響軟件效率。國內芯片代工能力突破成為關鍵變量。
中游(“主戰場”):從“單點工具”到“場景閉環”
企業級市場頭部效應加劇:用友金蝶占據管理軟件60%以上份額;在云原生領域,阿里云華為云等巨頭持續擴大PaaS層領先優勢。破局點在于垂直行業Know-how+云邊協同能力——如廣聯達深耕建筑信息化、恒生電子在金融科技領域構建壁壘。
下游(“價值錨”):用戶主權覺醒倒逼創新
SaaS領域客戶續費率成為關鍵指標。據中研普華監測,頭部SaaS企業年訂閱流失率已降至7%以下,靠的正是深度業務流程嵌入與數據智能增值服務。用戶需求主導權增強正倒逼廠商技術迭代提速。
四、投資戰略:破冰期布局邏輯重塑
國產替代深水區攻堅標的
工業軟件鏈:關注突破EDA工具鏈(如概倫電子)、高精度仿真平臺(如安世亞太)企業
基礎軟件層:優選分布式數據庫(達夢數據)、操作系統生態構建者(麒麟軟件)
云化轉型賦能核心樞紐
容器云引擎:具備混合云調度能力的技術中臺(如青云科技)
垂直SaaS深化者:醫療信息化(衛寧健康)、汽車研發云(中望軟件)場景專家
AI原生價值捕獲者
開發提效層:低代碼+AIGC融合平臺(釘釘、騰訊云創)
垂直模型領跑者:金融知識引擎(同花順i問財)、生物計算平臺(晶泰科技)
全球化出海價值重估
工具軟件出海(萬興科技)、游戲引擎技術服務商(Cocos)享受國際空間估值溢價
五、風險預警與動態博弈策略
技術顛覆周期縮短風險:當OpenAI推出GPT-5可能引發現有應用重構,投資人需評估企業持續創新護城河;
地緣政策干擾加劇風險:美國對華AI芯片限售升級或將延緩國產大模型訓練效率;
內卷化競爭定價壓力:中小SaaS企業為爭奪用戶可能犧牲毛利率,關注訂閱量質量比;
數據要素改革推進節奏:政務數據開放、產權界定進度直接影響商業模式落地。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在年度策略中指出:穿越周期迷霧的關鍵在于識別“不可逆趨勢”中的核心卡位者。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之爭,關乎下一個十年制造業話語權;企業智能化中臺建設,決定了數字資產轉化效率上限。押注正在定義未來規則的構建者,而非單純享受時代紅利的參與者。
結論:在“重構”中尋找“錨點”
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依賴于“無形”的力量。當我們剖析當下趨勢:AI大模型正在重塑技術范式,云原生結構正在解耦系統層級,工業控制系統正在定義實體經濟的運行規則……這些深刻變革的背后,是數據邏輯與計算能力對物理世界的全面映射。
中國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即將邁入20萬億規模大關,未來十年的競爭核心并不在于“是否增長”,而在于“為誰增長”和“如何增長”。中研普華持續跟蹤的數據節點顯示:國產工業軟件滲透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意味著減少1.2億美元的潛在供應鏈風險;企業SaaS續費率每上升5%,預示垂直領域將崛起新的定價權掌控者。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趨勢分析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在這個計算定義生產力的時代,投資者真正需要發掘的是那些正在編寫未來運行規則的“代碼型公司”
他們在重構AI訓練范式、在重構軟件交付模式、在重構產業協作網絡。技術革命或許不可預測,但錨定產業關鍵卡位者,就如同掌握了在數字洪流中定向航行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