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與全球金融融合的背景下,中國證券經營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躍升的關鍵轉型。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證券行業不僅是資源配置的重要樞紐,更是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力量。
一、證券經營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一)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功能性導向成為核心
近年來,資本市場功能定位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監管部門通過完善發行承銷規則、強化股東回報要求等措施,推動行業從“規模導向”轉向“功能導向”。相關政策文件強調,券商需將“功能性放在首位”,通過優化業務模式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一政策轉向促使頭部券商加速布局科技金融、綠色債券等領域,而中小券商則通過差異化競爭在細分市場尋求突破。
(二)業務結構深度調整,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
證券行業收入結構呈現顯著變化:傳統經紀業務占比逐步下降,自營業務憑借其穩定的收益貢獻成為重要收入來源。與此同時,資產管理業務通過產品創新實現結構優化,新興領域需求上升。金融科技的應用成為行業轉型的核心驅動力,頭部券商信息技術投入占比顯著提升,智能投顧覆蓋率大幅提高,線上交易占比維持高位。區塊鏈技術在清算結算環節的落地,則顯著提升了交易效率與安全性。
(三)市場競爭格局分化,國際化進程提速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頭部券商憑借資本實力與全業務鏈優勢占據主導地位,中小券商則通過聚焦區域市場或特色業務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外資券商加速布局中國市場,帶來先進管理經驗的同時,也加劇了行業競爭。在國際化方面,中企境外上市熱情持續高漲,券商通過承銷境外IPO及跨境并購項目,推動業務邊界向全球延伸。部分頭部機構已設立海外分支機構,探索數據跨境機制,以抓住戰略機遇。
(一)總體規模穩步增長,細分領域協同發展
證券行業營收與凈利潤保持穩步增長,行業整體盈利能力有所增強。這一增長得益于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及衍生品市場的活躍,投資者參與度顯著提升。細分領域中,經紀業務凈收入實現同比增長,投行業務雖因市場節奏調整導致股權承銷規模波動,但債券承銷與并購重組業務成為新增長點。資產管理規模持續擴大,創新產品需求上升,推動資管業務收入結構優化。
(二)區域發展不均衡,政策傾斜助推中西部崛起
長三角與珠三角城市群依托數字化基建優勢,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頭部券商在此區域的項目占比維持較高水平。中西部地區在政策傾斜下加速追趕,重點城市設立產業基金,重點扶持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領域。區域性股權市場亦呈現活躍態勢,為中小券商提供了差異化競爭空間。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證券經營行業盈利模式分析與投資戰略規劃報告》顯示:
(三)客戶結構持續優化,機構投資者影響力提升
個人投資者數量保持增長,但機構投資者占比逐年上升,長期資金入市步伐加快。外資投資者通過多元化渠道參與度提升,國際化投資理念逐步滲透。客戶需求的多元化推動券商業務創新,如針對高凈值人群的家族信托服務、面向機構的衍生品交易平臺等,成為行業收入增長的新引擎。
(一)數字化轉型深化,技術重構業務邊界
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區塊鏈技術將進一步滲透證券業務全鏈條。智能投研系統通過自然語言處理與機器學習,實現投資決策的實時化與精準化;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等領域的應用,將提升交易透明度與效率。監管層面亦鼓勵技術創新,支持“智能投顧+財富管理”模式,試點券商可獲創新業務牌照。預計未來行業信息技術投入將持續增加,智能投顧服務覆蓋率進一步提升。
(二)國際化布局加速,跨境服務成為新戰場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進,證券公司需構建全球服務網絡。頭部機構通過并購境外券商、設立海外分支機構等方式,提升跨境托管與投行服務能力。監管政策亦同步完善,跨境理財通等機制優化,為券商國際化提供制度保障。
(三)監管體系升級,合規與風控能力成核心
穿透式監管與全面風險管理成為行業新常態。監管部門要求券商建立母子公司風險數據實時共享機制,強化流動性覆蓋率與凈穩定資金率指標。ESG實踐納入監管評價,頭部券商紛紛設立專項基金,承銷綠色債券規模持續增長。此外,數據治理成為合規重點,券商需構建高可信數據治理體系,確保客戶信息與交易數據的安全性與合規性。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證券經營行業盈利模式分析與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