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業現狀:從“餐飲外賣”到“萬物到家”的生態躍遷
市場規模爆炸式增長
2024年中國外賣餐飲市場規模達1.5萬億元,用戶規模突破6.3億,相當于每兩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外賣深度用戶。但更驚人的是,非餐品類訂單占比已達37%,其中商超便利、生鮮果蔬、醫藥健康成為新增長極。中研普華預測,到2028年,非餐品類將撐起外賣行業半壁江山。
平臺戰爭升級為生態戰爭
美團、餓了么雙雄格局生變:美團通過“美團買菜+美團閃購”切入即時零售,;餓了么則聯手菜鳥,在杭州試點“外賣+快遞”融合配送。
商家端迎來結構性變革
但中研普華《2025-2030年中國外賣餐飲行業全景研究與趨勢洞察報告》調研顯示,76%的中小商戶因缺乏數字化能力,外賣毛利率不足8%,遠低于行業平均15%的水平。
二、趨勢洞察:三大戰場決定未來格局
趨勢一:即時零售吞噬傳統電商
“外賣買萬物”正在成為現實。某便利店品牌通過接入美團閃購,單店月均外賣訂單超1200單,客單價是線下1.8倍。更激進的是,蘇寧易購在南京試點“家電外賣”,空調安裝工變身騎手,實現“即送即裝”。中研普華《2025-2030年中國外賣餐飲行業全景研究與趨勢洞察報告》預測,到2030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超2萬億,相當于再造一個外賣行業。
趨勢二:無人配送攻克“最后一公里”
美團無人機在深圳龍華區完成超10萬單配送,平均配送時間12分鐘,較傳統模式縮短58%;餓了么在上海嘉定投放的無人車,單日配送量突破800單,成本較人力下降40%。但中研普華提醒,無人配送真正規模化仍需突破政策審批、極端天氣應對等五大關卡。
趨勢三:環保革命倒逼產業鏈升級
上海率先實施“外賣包裝環保等級認證”,要求平臺優先展示可降解包裝商戶。某連鎖品牌通過采用秸稈餐盒,單店包裝成本下降22%,卻獲得平臺流量傾斜,訂單量增長15%。中研普華測算,到2027年,綠色包裝將覆蓋60%的外賣訂單,催生百億級新市場。
三、技術革命:從“人工接單”到“AI驅動”的全鏈條重構
智能調度系統進化論
美團“超腦”系統實現每秒18萬次路徑優化,騎手等餐時長縮短至3.2分鐘;餓了么“方舟”系統通過預測堵車概率,提前調整配送路線,準點率提升至96.8%。某平臺技術負責人透露,AI調度已為騎手每年減少1.2億公里無效行駛。
商家端數字化工具爆發
某SaaS服務商推出的“外賣AI運營官”,可自動分析競對數據、優化菜單結構、策劃營銷活動,幫助商戶提升單量23%。更顛覆的是,數字人直播開始進入外賣場景,某茶飲品牌通過虛擬店員直播,單場GMV突破80萬元。
用戶端體驗革命
AR點餐、營養標簽智能推薦、碳中和足跡追蹤等功能陸續上線。某平臺在試點“氣味電影”模式,用戶點麻辣香鍋時可同步觸發辣椒香氣擴散,復購率提升19%。中研普華預測,到2028年,90%的外賣訂單將包含至少一項沉浸式體驗功能。
四、三大風險警示
政策合規陷阱
某平臺因未落實“算法取中”要求,被多地監管部門約談,騎手社保成本激增。中研普華建議,企業需建立“政策雷達”系統,實時跟蹤全國400個城市的外賣監管差異。
技術投入黑洞
某企業豪賭的“全自動炒菜機器人”因口味不穩定,導致復購率暴跌。在技術選型上,中研普華《2025-2030年中國外賣餐飲行業全景研究與趨勢洞察報告》提醒,應優先考慮“解決剛需痛點”而非“制造營銷噱頭”。
供應鏈失控危機
某連鎖品牌因供應商使用地溝油被曝光,單日訂單量暴跌65%。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中研普華強調,全鏈路溯源系統將成為企業生存底線。
站在2025年的產業岔路口,外賣餐飲早已不是“送飯”的簡單生意。當即時零售重構消費場景,當無人配送突破效率極限,當環保革命倒逼產業升級,這個曾被視為“低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正孕育著改變商業形態的力量。但機會永遠屬于那些既懂流量運營、又握核心技術、還能玩轉生態的“六邊形戰士”。未來五年,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活下來,但活下來的,必將重新定義“即時滿足”的含義。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外賣餐飲行業全景研究與趨勢洞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