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制冷設備作為現代工業與民生領域的關鍵基礎設施,其應用場景覆蓋食品冷鏈、醫藥儲存、工業溫控及商業空調等多個維度。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能源結構轉型加速以及消費升級需求釋放,中國制冷設備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技術驅動、綠色低碳”的深刻變革。
一、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產品譜系持續完善,應用場景多元化拓展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制冷設備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傳統制冷設備以家用空調、商用冷柜為主,而當前行業已形成“家用—商用—工業”全場景覆蓋的產品矩陣。在家用領域,除分體式空調外,新風系統、空氣源熱泵等健康舒適型產品需求激增;商用場景中,智能冷庫、無人零售柜等設備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遠程監控與能耗優化;工業領域則聚焦高精度溫控設備,如半導體制造所需的超低溫制冷系統、新能源電池測試用的恒溫恒濕艙等。此外,針對冷鏈物流的“最后一公里”痛點,企業推出便攜式冷藏箱、移動冷庫等創新產品,滿足生鮮電商、醫藥配送等即時性需求。
(二)技術升級驅動效率躍遷,綠色轉型成為行業共識
制冷效率提升是行業技術迭代的核心方向。例如,變頻壓縮機、微通道換熱器等技術的應用,使家用空調能效比(EER)較十年前提升30%以上;商用冷柜通過采用真空絕熱板(VIP),厚度減少50%的同時保溫性能提升2倍。綠色化方面,天然工質制冷劑(如CO?、氨)逐步替代傳統氟利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部分企業研發的磁制冷技術,利用磁熱效應實現零臭氧層破壞與低全球變暖潛值(GWP),雖尚未大規模商用,但已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三)消費需求分層明顯,服務價值凸顯
家用市場呈現“基礎功能普及化+高端需求個性化”雙軌特征:三四線城市消費者更關注性價比與耐用性,而一線城市高收入群體則偏好具備空氣凈化、智能語音控制等附加功能的旗艦產品。商用領域,客戶對設備穩定性與售后服務響應速度的要求日益嚴苛,例如連鎖餐飲企業傾向于選擇能提供7×24小時維保服務的供應商。此外,以租代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型商業模式興起,企業通過“設備+服務”一體化方案提升客戶粘性,服務收入占比逐步提高。
(數據來源:綜合行業報告、市場研究及公開數據整理)
二、宏觀環境分析
(一)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雙碳目標重塑行業規則
國家層面出臺多項政策推動制冷設備行業低碳轉型。一方面,《綠色高效制冷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30年,家用空調能效準入水平提升30%以上,綠色高效制冷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40%;另一方面,碳交易市場的啟動倒逼高耗能企業升級設備,例如冷鏈物流企業若采用節能型制冷系統,可每年減少數百噸碳排放,從而降低碳配額購買成本。此外,地方政府通過“以舊換新”補貼、綠色信貸支持等方式加速老舊設備淘汰,為行業創造增量需求。
(二)能源結構轉型催生新機遇,新能源融合加速
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對制冷設備提出新要求。例如,光伏發電的間歇性特點需要制冷系統具備儲能與調峰能力,部分企業已推出“光伏+儲能+制冷”一體化解決方案,通過谷電儲能、峰電制冷的方式降低運營成本。在氫能產業鏈中,加氫站所需的超低溫儲氫罐、液氫泵等設備技術門檻高,國內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突破關鍵材料瓶頸,逐步實現進口替代。
(三)社會觀念轉變,健康與環保意識驅動消費升級
后疫情時代,消費者對室內空氣質量與食品安全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家用空調企業通過增加UVC殺菌、自清潔等功能,滿足用戶對健康呼吸的需求;商用冷柜則采用抗菌涂層與智能溫濕度監控,確保生鮮產品新鮮度。此外,Z世代群體對產品環保屬性的重視,推動企業加大再生材料使用比例,例如某品牌空調外殼采用海洋回收塑料制成,上市后銷量同比增長50%。
(一)市場集中度分化,本土品牌搶占中高端市場
行業呈現“外資主導工業級、本土稱雄消費級”的競爭格局。外資企業憑借百年技術積累,在大型工業制冷設備(如石化行業用的螺桿式壓縮機)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其產品以穩定性與定制化能力見長,但價格普遍高于國產品牌40%以上。本土企業則通過“性價比+快速響應”策略,在家用空調、商用冷柜等市場實現突圍。例如,某頭部企業通過自建供應鏈體系,將空調生產成本降低20%,同時通過數字化營銷觸達下沉市場,年出貨量突破千萬臺。
(二)差異化競爭成主流,細分賽道涌現黑馬
為避免同質化價格戰,企業紛紛聚焦細分場景打造差異化優勢。例如,針對數據中心散熱需求,企業開發浸沒式液冷服務器機柜,通過直接冷卻芯片提升能效;面向醫療行業,推出符合GMP標準的潔凈室制冷系統,集成粒子計數與溫濕度聯動控制功能。此外,部分企業通過跨界合作拓展生態邊界,如與新能源汽車廠商聯合研發車載電池熱管理系統,或與智能家居平臺對接實現空調與窗簾、燈光的場景聯動。
(三)渠道變革加速,線上線下融合深化
線上渠道占比持續提升,直播電商、社交電商成為重要增量來源。企業通過打造沉浸式直播場景,例如模擬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空調制冷效果,或邀請工程師拆解冷柜結構講解技術原理,增強消費者信任感。線下渠道則向體驗式轉型,頭部品牌在一線城市開設智能家居體驗館,提供從設備選購到安裝維護的全流程服務,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門店選址與庫存配置,提升運營效率。
四、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一)智能化與物聯網深度融合,設備從“單品”向“生態”演進
未來五年,制冷設備將成為智能家居與工業互聯網的關鍵節點。家用空調將通過AI算法學習用戶習慣,自動調節溫度與風速;商用冷柜可實時上傳庫存數據至供應鏈管理系統,觸發自動補貨指令;工業制冷機組則與工廠能源管理系統(EMS)對接,根據電價波動優化運行策略。此外,設備間的互聯互通將催生新商業模式,例如空調企業通過收集用戶使用數據,為電網提供需求響應服務,獲取額外收益。
(二)綠色制冷技術加速商業化,碳足跡管理成核心競爭力
隨著碳關稅、ESG評級等國際規則趨嚴,企業需從全生命周期視角降低產品碳足跡。例如,采用天然工質制冷劑、優化設備結構設計以減少材料用量、開發可回收拆解的模塊化產品等。部分領先企業已建立碳足跡追溯系統,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原材料采購、生產、運輸等環節的碳排放數據,并向客戶提供碳減排認證,滿足出口市場合規要求。
(三)服務化轉型提速,從“賣產品”到“賣解決方案”
制冷設備的服務收入占比將持續提高。企業將圍繞設備生命周期提供增值服務,例如針對冷鏈物流企業推出“冷庫建設+設備租賃+運維托管”一站式方案;為數據中心客戶提供“能效診斷+節能改造+效果對賭”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務。此外,預測性維護將成為標配,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提前預警故障并自動派單維修,降低非計劃停機風險。
(一)聚焦技術壁壘高的細分領域,把握長期價值
建議投資者關注在壓縮機技術、制冷劑替代、智能控制算法等領域擁有核心專利的企業。例如,掌握磁制冷技術的企業雖短期面臨成本挑戰,但長期看有望顛覆傳統蒸氣壓縮式制冷市場;研發出低GWP值制冷劑的企業,可享受政策補貼與出口退稅雙重紅利。此類企業需持續投入研發,但一旦突破技術瓶頸,將構建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
(二)布局全產業鏈運營能力強的龍頭企業
具備“研發—制造—服務”一體化能力的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優先選擇已建立全球供應鏈網絡、自有物流體系與數字化服務平臺的企業,其能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并控制成本。例如,某企業通過在東南亞建設生產基地,規避貿易壁壘的同時貼近當地市場;另一企業通過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設備遠程運維與備件庫存動態管理,客戶滿意度提升30%。
(三)警惕三大風險,構建動態應對機制
技術迭代風險:制冷行業技術路線多樣,企業需避免押注單一技術方向。投資者應考察企業的技術多元化布局,例如同時投入天然工質與新型制冷劑研發的企業,其適應政策變化的能力更強。
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銅、鋁等金屬占制冷設備成本的比例較高,企業需通過套期保值、長期供貨協議等方式鎖定價格。優先選擇供應鏈管理能力強的企業,其毛利率波動幅度通常小于行業平均水平。
國際貿易摩擦風險:出口型企業需關注目標市場的貿易政策變化,例如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可能增加出口成本。建議關注已布局海外本地化生產的企業,其受貿易壁壘影響較小。
如需了解更多制冷設備行業報告的具體情況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制冷設備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