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是手段 用戶才是資產
那么下一個問題是:機載Wi-Fi將如何解決航空公司的經營痛點?在商業模式上,起跑更早的國外航空公司已進行過諸多探索:主流模式就是直接付費(又分按時長和按套餐兩種)以及所謂“高級版”收費(社交和郵箱等流量較小的應用免費使用,視頻等高寬帶則另付費)。不過大體上,機載Wi-Fi在國外更多是一種提升體驗和忠誠度的附加服務,航空公司并不會收取高昂費用,多數時候保持微利即可。
不過在中國這片互聯網商業熱土的萬米高空,盤旋著更具想象的商業模式。事實上,在不少人眼中,圍繞艙內旅客周邊的免費增值模式,或許將成為中國航空公司最重要的盈利點。具體而言,以Wi-Fi為入口,然后接入專業的第三方內容和服務供應商(如電商,游戲,視頻,社交等等),構建一個類似于“航班運營(硬件)+平臺+內容+服務”的空中生態。
在我看來,將機艙空間布滿網絡,頗為類似未來同樣布滿網絡的無人駕駛汽車。麥肯錫曾有過一份報告,按每天50分鐘算,全球所有無人駕駛汽車產生的時間冗余約為10億個小時,是建造吉薩大金字塔所需時間的兩倍,而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內的乘客通過網絡使用數字媒體服務時間多一分鐘,每年全球數字媒體業務產生的利潤將增加50億歐元。非常巧合的是,如今中國民航運輸旅客約5億人次,若按人均飛行2.5小時算,旅客一年在飛機上的花費時間已超過10億小時。且從概率上,飛機旅客屬于諸多企業熱愛的高質人群,航空公司完全可以向其收取費用或分成來盈利。此外,還可以通過Wi-Fi入口讓線下用戶成為會員,帶動其他產品銷售,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直銷比例這一痛點。當然,上述新增盈利點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都無法獨立去獲取,因為在盈利之前對各產業鏈進行深度整合的投入是巨大的,從投入產出比來說,引入中國聯通這種航空Wi-Fi運營商的合作方式是當下航空公司開展航空Wi-Fi業務的最佳選擇。
其實更進一步講,機艙Wi-Fi通過直連終端旅客,也就是最終用戶,以及通過互聯網化的客艙服務以及一致無縫的實時在線的乘機體驗等所建立的粘性,幫助航空公司給乘客帶來全新的服務體驗。
表面上看,機載Wi-Fi是將旅客在飛機上的時間最大程度變現,但究其本質,這再次印證了互聯網時代生存法則的一道金線:在可預見的未來,當任何實物交易的毛利越來越小,與其花力氣去做“產品”(譬如提供位移服務的座位),不如去做“關系”。因為,當人們從稀缺時代轉向豐裕時代,產品的作用正在發生一次微妙變化:在未來的商業邏輯里,所謂產品的作用,不過是鞏固用戶與企業之間關系的紐帶和中介——換句話說,產品是手段,用戶才是資產本身。
未來,航空公司努力使客艙服務體驗發生質變將是建立用戶關系的根本,目前無疑給乘客提供機載Wi-Fi將是質變的最佳手段。然而在機載Wi-Fi的普及過程中,將整合產業鏈這種重運營的工作交給第三方航空Wi-Fi運營商去做,只把機載Wi-Fi作為提供給用戶的一種增值服務,并將其逐漸納入到常規服務體驗中,最終呈現給用戶極致的服務感受,將是航空公司一次蛻變的良機。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城市應急聯動系統行業研究報告中的城市應急聯動系統行業
高性能纖維的研究和生產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隨著行業的
全球經濟前景改善,導致2015年全球2-甲基-3-甲氧基苯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