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適用房”、“租售同權”、“共有產權房”,再到這次的“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房”,業內人士認為,歷經一系列政策暖風之后,這一次的住房政策算是有了較為明顯的利好。
最近有一個大新聞頗不尋常。
8月28日,國土資源部網站披露了一則消息,《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在“租賃住房需求較大,村鎮集體經濟組織有建設意愿、有資金來源,政府監管和服務能力較強的城市(第一批包括北京市,上海市,遼寧沈陽市,江蘇南京市,浙江杭州市,安徽合肥市,福建廈門市,河南鄭州市,湖北武漢市,廣東廣州市、佛山市、肇慶市,四川成都市),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從“經濟適用房”、“租售同權”、“共有產權房”,再到這次的“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房”,業內人士認為,歷經一系列政策暖風之后,這一次的住房政策算是有了較為明顯的利好。
那么,跟之前的政策相比,這次的政策有哪些亮點?意義有多大?
亮點
先來看看具體的政策表述。
國土資源部的文件中,最核心的就是這句:村鎮集體經濟組織可以自行開發運營,也可以通過聯營、入股等方式建設運營集體租賃住房。
就是說以后集體土地也可以承接城市住房建設了。說白了,原來那些處于灰色地帶的“城中村”和城郊結合部的村集體都可以名正言順地做起房屋出租生意了。這實際上打破了1998年以來,城市住房由政府征地、壟斷國有土地建設的套路。
意義還不僅于此。
其實早在2014年,北京就已經進行過集體土地建租賃住房試點,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之前只提到集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進行開發建設,并未提到聯營、入股等方式。
而這一次的政策,很明顯指明了,此類用地不是征地或簡單地流入市場,村鎮集體經濟組織有極大的主導權,無形中也就增加了村鎮集體經濟組織在盤活相關土地方面的積極性。
當然,整個文件最重大的亮點,還在于創新性地從土地供應端出發,加強租賃房源的建設和供給。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村鎮集體自行開發”,這實質上意味著他們可以繞過傳統的開發商土地競拍等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土地價格。
土地的價格低了,那開發成本自然也就少了,而租房的價格也必然隨之降低,對目前的租房市場無疑是很大程度的利好。
現狀
那么這個邏輯是否符合當下的現狀呢?
說回目前中國的住房市場,長期有著“重購輕租”的特點,這其實是“發育不良”的。
在中國租房率不足10%,歐洲國家租房率近50%;中國房屋租賃交易額占房屋交易總額不足7%,同一數據美國占比是50%;2012年。全國租賃住房用地僅占全部居住用地的10.5%。
社科院發布的2016年《社會發展藍皮書》顯示,當前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高達91.2%,僅有不到10%的家庭通過租賃市場解決居住需求,特別是一線城市以外的地區,租房比例小之又小。
同樣地,還有機構投資者的嚴重缺位。據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介紹,我國住房租賃市場中,約90%的房源為個人出租,而在一些國家市場,專業租賃企業提供的房源占比在30%左右。
鏈家研究院發布的《租賃崛起》中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16年,全國有一定規模的品牌公寓企業只有1000多家,運營管理的房間數量只有約100萬間,不足市場份額的5%;與之相比,這一比重在日本租賃市場中達到87%,美國則為60%。
按理來說,市場經濟條件下,凡有需求就會刺激供給配套。鏈家研究院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中國的房屋租賃市場規模是1.1萬億,預計到2025年,中國租賃市場規模將增長到2.9萬億元,到2030年將會超過4.6萬億元。
但是在中國,這么大的市場,為什么發展不起來?
原因
最直接的原因,無非是賺不到錢。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算了一筆賬,以目前市場的行情來算,像廣州這樣的城市,住宅物業租金回報率較高的能達到2個點左右,即使是一些高端公寓租金回報率也就5個點,但是國內資金成本的年化利率是5-8個點。開發商正常運作的話,是不可能盈利的。
于是新的問題就來了,為什么國內租金回報率這么低呢?按照簡單的算式,租金回報率=(1年租金-房屋保養費)/房屋價格。租金回報率低,說明要么租金太低,要么房價太高。
國內租金低嗎?上海易居研究院不久前發布的《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6月,全國50個城市超七成房租相對收入較高,其中北京、深圳、上海、三亞等4個城市房租收入比高于45%,屬于租金嚴重過高城市。也就是說,這四個城市,租房者要拿出將近一半的收入支付房租。有網友高唿:房租加日常開銷,就不剩下什么了。
房價更高的北京、上海、深圳的租金回報率那就更是低得離譜,企業投資租賃住房還不如把錢存進銀行吃利息。
所以,罪魁禍首,還是地價過高!
對此,萬科高級副總裁譚華杰也有過分析,土地成本過高大大降低了租金回報率,因居住用地本來地價就貴,不動產價格偏高,而租金回報率過低,對于資產持有者來說很難從出租中賺錢。這是導致過去多年租賃市場無法發展的重要原因。
對癥
繞來繞去,供地環節是一個終究繞不過去的關鍵點。此前我國房地產調控之所以經常表現為事倍功半,很重要的缺失即在于過于專注于在需求端做文章,對供給端的土地錯配問題則著力不多。
政府終于開始“對癥下藥”,增加供地并優化結構。過去幾個月一系列的政策就是證明。
譬如上海近期發布的《上海市住房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新增住房供應總套數170萬套,比“十二五”增加60%左右。其中,商品住房約45萬套,以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為主;租賃住房約70萬套;各類保障性住房約55萬套。
更早之前,廣州發布的《廣州市2017-2021年住宅用地供應計劃》明確指出,未來5年,廣州計劃供應住宅用地3200萬平方米,從供地占比來看,租賃住房占據了25.8%。
在增加供給的同時,“限價”也是重要的保障措施。7月24日,上海首批公開出讓的兩幅租賃住房用地底價成交,樓面價格分別僅5569元/平方米和5950元/平方。對比周邊地價,開發商去年7月拿地時,成交樓面價就達到了3.03萬元/平方米,可以說是“白菜價”了。
據知情人士透露,兩塊地拍賣前實際共有34家房企領取了申請書,但是最終分別僅有一家競買企業通過資格審查并提交了競買保證金,“這是有意設置高門檻,因為報名需要有相關單位蓋章的資格認定書,以防止競買者過多,成交價過高”。
掘金
不過,從更宏觀和長遠的角度來看,這類政策的提出,還在于可能改變房地產企業的發展模式,促進租賃行業機構投資者的崛起。
7月中下旬,住建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通知提出的4項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舉措中第一項便是“培育機構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
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對記者分析稱,這就是希望市場上能有更多的機構化租賃企業,改變目前以小業主為主的供應結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租賃市場的規范度和透明度,擠壓小業主的生存空間,保護租客權益。”
嗅覺更靈敏的或許還是企業投資者。在《租賃崛起》中,鏈家就稱“未來的增長希望在租賃”。
這不僅是中介公司的預感,也是各大開發商的行業共識。據內部人士透露,過去幾個月以來,無論是國內知名的大地產公司,還是區域地產公司,都已經迅速開啟爭奪戰。
最積極的估計要屬萬科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其已在北京、廣州和佛山等地擁有5處自持物業地塊。2016年在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的兩宗地塊以“競報自持比例”方式招標,萬科憑100%自持比例中標,堪稱該場競標的“最大贏家”。萬科還在2016年成立了長租品牌“泊寓”,并在今年年初以30億元入股鏈家,足見其對租賃市場的看重。
“無論是中介還是房企其實都已提前向租賃市場轉型,搶奪自持物業和只租不售的地塊更是不可旁落的戰略布局。”郭毅說。
當然,至于到底能不能如愿以償,還有待市場的檢驗。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不會變。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8月29日,綠地集團在香港的上市平臺綠地香港在香港舉行2017年中期業績發布會,綠地香港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陳軍、首6...
8月29日,金地集團發布半年業績公告稱,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7.1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9.77%。其中,房地產業務1...
這家順德起家的開發商,今年上半年完成的銷售額是2889.1億,同比增長131%,幾乎趕上去年全年銷售額3000億;相比之下2...
國土資源部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印發的《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簡稱《試點方案》)引起了人們...
7月以來,上海合計掛牌35宗經營性用地,總出讓面積逾144萬平方米,之前的前6個月,上海掛牌地塊均為商辦性質。 8月28...
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A股82家上市房企營業收入總計高達4946億元,同比上漲6%;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合計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