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直接利用方面,2020年,沿海核電、火電、鋼鐵、石化等行業海水冷卻用水量穩步增長。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1個省份均有海水冷卻工程分布。國內海水直流冷卻技術成熟,主要應用于沿海電力、石化和鋼鐵等行業。截至2020年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有海水淡化工程135個,工程規模達165.1083萬噸/日,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達6.485萬噸/日;年海水冷卻用水量達1698.14億噸,比2019年增加212.01億噸。天津、山東、江蘇等省市研究制定支持海水利用的政策措施,天津海水淡化產業(人才)聯盟、膠東經濟圈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聯盟和山東省海水淡化利用協會相繼成立。新發布海水利用標準16項,包括國家標準11項、行業標準4項、地方標準1項。
135個海水淡化工程中,萬噸級及以上工程40個,千噸級及以上、萬噸級以下工程50個,千噸級以下工程45個。2020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4個,分布在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海水淡化水的主要用途以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為主。其中,工業用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北部、東部和南部海洋經濟圈的電力、石化、鋼鐵等高耗水行業;生活用水主要集中在海島地區和北部海洋經濟圈的天津、青島。2020年,新增海水淡化工程全部采用反滲透技術。
海水直接利用方面,2020年,沿海核電、火電、鋼鐵、石化等行業海水冷卻用水量穩步增長。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1個省份均有海水冷卻工程分布。國內海水直流冷卻技術成熟,主要應用于沿海電力、石化和鋼鐵等行業。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循環冷卻工程22個,總循環量為192.48萬噸/小時。
如果你想了解海水利用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我們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7年中國海水利用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重點分析了我國海水利用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海水利用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方面,2020年,除海水制鹽外,海水化學資源利用產品主要包括溴素、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鉀,生產企業主要分布于天津、河北、山東、福建和海南等地。
標準規范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國現行有效海水利用相關標準180項,包括國家標準53項、行業標準119項、地方標準8項。其中,2020年新發布海水利用相關國家標準11項、行業標準4項、地方標準1項。
《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50個,工程規模2357048噸/日,比2021年增加了500615噸/日,為我國迄今為止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最大的一年。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0個沿海省(區)市。海水淡化水的主要用途以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為主。
《報告》顯示,沿海電力、鋼鐵、石化等行業海水冷卻用水量略有減少。2022年海水冷卻用水量1770.47億噸,比2021年減少了4.6億噸,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年海水冷卻用水量超過百億噸。
國內海水直流冷卻技術也已成熟。《報告》也表明,國內海水直流冷卻技術主要應用于沿海電力、石化和鋼鐵等行業。2021年,遼寧省、江蘇省、山東省3臺核電機組實現并網運行、福建省1臺核電機組首次裝料運行,核電行業海水冷卻用水量持續上升。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在沿海推廣應用,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循環冷卻工程22個,總循環量為193.48萬噸/小時。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協調推進海水淡化規?;煤彤a業高質量發展,海水淡化作為重要內容被納入《關于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用水權改革的指導意見》《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劃》和《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中。天津、山東、海南、青島等沿海省市結合地方實際,研究出臺了有關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實施方案、獎補政策,鼓勵促進當地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海水淡化在沿海供水保障體系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海水淡化,就是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的技術過程。海水淡化已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緊缺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國是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的1/4,作為確保我國淡水資源的一項戰略措施,海水淡化產業將會得到蓬勃發展。
海水利用行業全景調研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是人類寶貴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淡水僅占2.5%,海水占97.5%。隨著社會的發展,淡水資源日趨缺乏。
目前,全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缺水狀態中。據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面臨缺水問題。淡水資源緊缺問題已成為關系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而從占全球水資源97.5%的海洋要淡水,無疑是解決當前水危機的最佳途徑,而且是一項保護資源、創造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全球海水淡化產能從2000年的不足0.3億噸/日已發展到2020年的1億噸/日,年均增幅超過7%。海水淡化造水成本從上世紀70年代10美元/噸下降到目前不足1美元/噸。160多個國家的約3億人長期飲用海水淡化水。隨著淡水資源的緊缺,世界各國爭相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目前中東國家中的沙特、以色列等國家70%的淡水資源來源于海水淡化,美國、韓國等也積極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2021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44個,工程規模1856433噸/日,比2020年增加了205350噸/日。《行動計劃》明確,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90萬噸/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25萬噸/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20萬噸/日以上。海水淡化關鍵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海水淡化利用的標準體系基本健全,政策機制更加完善。
根據2021年國家發改委和自然資源部發布的《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到2025年,我國要實現海水淡化關鍵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海水淡化利用的標準體系基本健全,政策機制更加完善。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要達到290萬噸/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25萬噸/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20萬噸/日以上。
《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十四五”時期要著力推進海水淡化規?;?。一是提升海水淡化供水保障水平。沿海缺水地區要將海水淡化水作為生活補充水源、市政新增供水及重要應急備用水源,逐年提高海水淡化水在水資源中的配置比例,建設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和示范工程。二是擴大工業園區海水淡化利用規模。鼓勵沿海地區工業園區和高耗水產業優先利用海水,建設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工業園區。三是提高海島及船舶用水保障能力。在海島保護性開發基礎上,適度超前布局建設海島海水淡化設施,鼓勵遠洋漁船、海洋平臺加裝易維護海水淡化裝置。四是拓展淡化利用技術應用領域。推廣使用膜分離、能量回收等海水淡化技術,促進濃鹽廢水處理利用和污水資源化利用、苦咸水綜合利用等。
我國的海水淡化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歷經近60年的持續攻關已經日益成熟。自“十一五”規劃以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以每年70%的速度迅速增長,但其規模僅為世界的1%,這與我國占世界1/5的人口總量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嚴重不符,與我國嚴峻的供水形勢也不相稱。如何抓住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途徑,全面解決我國水資源匱乏的現狀,切實保障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當前一個十分必要與緊迫的任務。
想要了解更多海水利用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7年中國海水利用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7年中國海水利用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全球海水淡化產能從2000年的不足0.3億噸/日已發展到2020年的1億噸/日,年均增幅超過7%。海水淡化造水成本從上世紀70年代10美元/噸下降到目前不足1美元/噸。160多個國家的約3億人長期飲用海...
查看詳情
智能汽車的數據交互平臺是指以第三方的身份為數據提供方和數據需求方提供數據交易撮合服務,并以數據資源、數據服務為...
近年來,隨著國人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怎樣配置資產、管理財富的問題迎面而來,未來我國資產管理機構的競爭態勢將有所...
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人生百年,立于幼學。草案明確學前教育定位,補齊教育...
轉基因是一種現代生物技術。簡單來說,就是科學家利用工程技術將一種生物的一個或多個基因轉移到另外一種生物體內,從...
物業管理作為現代房屋管理的一種管理模式,是隨著房地產經濟市場化和住房商品化的發展而產生的,它是房地產生產、流通...
生物發酵涉及化工、制藥、食品、釀造等諸多領域,產品既包括大宗類產品,也包括化妝品、食品等。生物發酵產業的產品主...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