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旅游組織數據,體育旅游產業正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長,超過旅游產業4%至5%的整體增長速度。體育旅游目前占全球旅游支出的10%,2023年市場規模為5647億美元,2023年至2030年間體育旅游的增長率預估為17.5%。
體育旅游行業是指以體育資源為核心吸引物,通過體育賽事、運動參與、健身休閑等活動與旅游服務深度融合形成的綜合性產業。
截至6月16日,美團旅行預訂數據顯示,江蘇省暑期文旅預訂量已同比增長41%。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江蘇省旅游訂單量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異地消費者貢獻的江蘇餐飲堂食訂單量同比增長超49%。省會南京旅游訂單量領軍全國,蘇州、揚州紛紛躋身前十,呈現“全面開花”的火爆態勢。政策加持、平臺經濟共同放大“蘇超效應”,帶動江蘇文旅體商全面增長。
2025年暑期文旅數據揭示了一個顯著趨勢:江蘇省旅游訂單量躍居全國榜首,南京、蘇州、揚州等城市以"體育+"為核心驅動力,實現旅游消費與產業價值的雙重突破。美團數據顯示,江蘇暑期文旅預訂量同比增長41%,異地消費者貢獻的餐飲堂食訂單量激增49%,印證了體育旅游對地方經濟的拉動效應。這一現象并非偶然——在全民健身戰略深化、Z世代消費崛起的背景下,體育旅游正從單一的運動場景延伸為融合賽事、文化、消費的復合型經濟形態。江蘇省憑借其完善的體育基礎設施、密集的賽事資源以及"水韻江蘇"文化IP,率先探索出"體育+文旅+商業"的創新模式,為全國體育旅游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蘇式樣本"。
體育旅游的經濟杠桿效應:從流量到留量的轉化邏輯
(1)賽事經濟:激活城市消費新場景
南京馬拉松、蘇州電競嘉年華、揚州鑒真半程馬拉松等品牌賽事,已成為撬動地方經濟的"杠桿支點"。這種"賽事IP+城市營銷"模式,不僅提升城市國際知名度,更通過精準流量導入實現消費轉化。
(2)產業融合:構建"體育+"生態閉環
江蘇省的創新實踐表明,體育旅游的經濟價值在于打破行業壁壘。例如:
體育+美食:無錫馬拉松賽道沿線設置"老字號美食補給站",參賽者可掃碼購買本地特產;
體育+文化:揚州中國大運河非遺馬拉松將賽事路線與古運河文化節點結合,游客在運動中體驗雕版印刷、揚州清曲等非遺項目,推動文化消費占比提升;
體育+科技:蘇州工業園區打造"電競主題商業綜合體",通過VR賽事體驗、電競主題餐飲等業態。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體育旅游行業深度全景調研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分析:
江蘇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核心在于精準把握了體育旅游的三大底層邏輯:
需求端升級:后疫情時代,消費者從"打卡式旅游"轉向"體驗式旅游",體育旅游的參與感、社交屬性恰好契合這一趨勢;
供給端創新:通過數字化手段(如賽事直播、運動社交APP)打破時空限制,延長消費鏈條;
價值端延伸:體育旅游不僅是經濟增量,更是城市品牌建設的"軟實力"——南京"世界體育名城"、蘇州"電競之都"等標簽,持續吸引高端人才與產業投資。
體育旅游行業前景展望:體育旅游的未來圖景與挑戰
(1)機遇:萬億市場的結構性紅利
江蘇經驗表明,地方可通過以下路徑實現突圍:
差異化定位:避免盲目復制大型賽事,挖掘本地特色資源(如徐州漢文化+武術、南通家紡+運動服飾);
數字化賦能:構建"賽事預約-交通導航-消費支付"一體化平臺,提升游客體驗;
可持續發展:建立體育旅游碳足跡評估體系,推動綠色賽事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
(2)挑戰:從"流量狂歡"到"價值沉淀"
當前行業仍面臨三大痛點:
同質化競爭:部分城市盲目跟風舉辦賽事,缺乏文化內核與產業配套;
基礎設施短板:運動場館賽后閑置、專業服務人才短缺等問題突出;
品牌建設滯后:多數項目停留在"活動營銷"階段,缺乏長期IP運營能力。
(3)未來趨勢:構建"體育+"生態共同體
未來體育旅游將呈現三大趨勢:
跨界融合深化:體育與康養、教育、科技等領域的邊界進一步模糊,催生"運動康復旅游""研學體育營"等新模式;
消費場景細分:針對銀發族、親子家庭、高端商務客群開發定制化產品;
全球化布局: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體育旅游標準與國際接軌。
當南京的馬拉松賽道延伸至長江畔,當蘇州的電競場館點亮工業園區的夜空,當揚州的運河槳板劃破千年水波,體育旅游已超越單純的經濟概念,成為重塑城市競爭力的"永動機"。對于江蘇而言,這場以體育為紐帶的經濟革命,不僅在于創造多少GDP數字,更在于構建了一個"全民參與、全季體驗、全域聯動"的新型發展模式。未來,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技術賦能加速迭代,體育旅游必將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最具活力的產業形態之一——它不僅是地方經濟的"新引擎",更是美好生活的新注解。
想要了解更多體育旅游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體育旅游行業深度全景調研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