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測距儀是一種利用激光技術測量目標距離的高精度儀器,通過發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號來計算距離,具有快速、精準、非接觸等特點。激光測距儀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夠大幅提升測量效率和精度,替代傳統人工測量方式,尤其在復雜環境或高危場景中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優勢。例如,在建筑工程中,它能夠快速完成大型結構的尺寸測量;在無人駕駛領域,激光雷達(LiDAR)是實現環境感知的關鍵傳感器。
激光測距儀作為現代精密測量的核心工具,自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起步以來,已從軍事專用領域逐步拓展至民用市場。早期產品主要服務于目標識別、武器制導等國防需求,技術門檻高且成本昂貴。隨著半導體材料、光學元件及電子技術的突破,中國激光測距儀產業在21世紀進入高速發展期,產業鏈日趨完善——上游以砷化鎵、硅基光敏材料及濾光片、激光發射器等核心部件為基礎;中游形成手持式、工業型、望遠鏡型等多品類制造體系;下游則深度融入建筑測繪、智能交通、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政策層面,國家通過“十五五”規劃等戰略持續推動高端儀器國產化,為行業注入創新動能,使其成為支撐智能制造與國防現代化的關鍵環節。
1. 產業格局分層明顯,市場集中度偏低
中國激光測距儀企業呈現三級梯隊分化:
第一梯隊以久之洋、巨星科技、萊賽激光等上市企業為代表,憑借品牌積淀與全產品線布局占據技術高地,但國際巨頭(如博世、徠卡)仍主導高端市場;
第二梯隊包括邁測科技、深達威等專精特新企業,專注于工業級高精度設備,在細分領域形成差異化優勢;
第三梯隊為中小型代工廠及新入局者,主攻低成本零部件加工。盡管頭部企業加速整合,2023年行業前四名市場份額總和不足25%,整體仍處于分散競爭狀態。
2. 技術升級驅動產品革新
行業技術演進聚焦三大方向:
高精度與智能化:毫米級測距精度成為標配,AI算法賦能自動校準、數據實時處理及3D建模功能,大幅提升工程測繪效率;
小型化與集成化:半導體激光技術進步推動設備便攜化,手持式測距儀向輕量、多功能(如體積測算)演進;
多技術融合:激光雷達(LiDAR)成為增長極,通過結合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構建自動駕駛感知系統,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企業已主導全球80%以上車載激光雷達市場。
3. 應用場景持續拓寬
軍事領域為傳統主力,占行業規模45%,覆蓋坦克載具、導彈制導、衛星測距等高端需求;
工業與民用市場快速崛起:建筑業推動測距儀在BIM建模中的普及,林業與地質勘探依賴便攜設備實現復雜環境測量,而智能網聯汽車帶動激光雷達年裝機量超百萬顆;
新興領域如低空經濟(無人機航測)、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監測)成為增量藍海。
4. 政策與產業鏈協同賦能
國家《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等政策明確支持激光測距儀器國產化與標準化,地方政府(如廣東、江蘇)通過補貼鼓勵車規級激光雷達產線建設。產業鏈上游電子元器件(光電探測器、激光二極管)的成熟保障了供應鏈安全,下游與新能源、機器人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則催生定制化需求。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激光測距儀行業市場全景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激光測距儀行業在技術自主性與市場滲透率上取得顯著突破,但核心芯片、高功率激光器等環節仍依賴進口,制約了高端產品的全球競爭力。與此同時,智能汽車與低空經濟的爆發性增長對測距精度、環境適應性提出更高要求,倒逼企業加速技術迭代。面對這一關鍵轉折點,行業需在政策引導下打通“產學研用”鏈條,推動激光雷達成本下探至平民化區間,并探索激光測距技術在醫療、太空探測等前沿領域的應用潛力,為下一階段高質量發展鋪平道路。
1. 高端化與國產替代雙軌并行
隨著工業4.0推進,航空航天、半導體制造等領域對納米級測量精度的需求將拉動高端激光干涉儀市場;軍事現代化進程則推動軍用設備向抗干擾、長測距方向升級。國產企業通過并購重組與技術合作,逐步替代進口高端設備,如久之洋的紅外激光測距系統已應用于國防關鍵項目。
2. 新興場景開辟增量空間
智能網聯汽車:L3+自動駕駛滲透率提升將帶動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增長,固態激光雷達因成本優勢成為主流方向;
低空經濟:無人機物流、空中交通管理依賴激光測距實現精準定位與避障,政策試點城市擴容催生百億級設備需求;
人機交互與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通過激光SLAM技術實現環境導航,消費電子領域(如AR眼鏡)探索微型測距模塊集成。
3. 技術融合與生態協同
“激光+”平臺化發展:激光測距與5G、邊緣計算結合,實現遠程實時測繪與云端數據分析;多傳感器融合系統(如激光+視覺)提升復雜環境魯棒性;
國際化布局加速:頭部企業通過海外設廠、參與ISO標準制定,推動國產激光雷達、工業測距儀進入歐美供應鏈體系。
4. 可持續發展挑戰
行業需應對三大瓶頸:核心光學元件國產化率不足30%、高端人才缺口制約研發進度、國際技術封鎖風險。解決方案包括聯合科研院所攻關光子芯片技術,建立產學研實訓基地,以及探索回收稀土材料降低原材料成本。
中國激光測距儀行業正經歷從“量增”到“質變”的戰略轉型。在政策支持與技術迭代的雙輪驅動下,國產設備逐步突破高端市場壁壘,激光雷達等細分領域已實現全球領跑。未來五年,行業將深度受益于智能汽車普及、低空經濟商業化及工業智能化升級,市場規模有望躍升至新臺階。然而,持續創新仍是核心命題——企業需在光子集成、抗干擾算法等底層技術上加大投入,同時構建跨領域應用生態,例如將激光測距與人工智能、量子傳感結合,探索在深海探測、太空測距等極端環境的可能性。
長遠來看,行業競爭格局將從分散走向集中,擁有核心技術專利、全產業鏈整合能力的企業將主導市場。政府需進一步優化首臺套設備采購政策,降低創新風險;企業則應強化國際化合規能力,應對貿易摩擦。只有通過技術自主化、應用多元化、標準全球化的協同推進,中國激光測距儀產業才能從“跟跑者”蛻變為“規則制定者”,為全球精密測量與智能感知提供中國方案。
想要了解更多激光測距儀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激光測距儀行業市場全景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