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捕撈是指利用漁船、漁具等工具在海洋中捕獲魚類、貝類、甲殼類等水產品的生產活動,是漁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近海捕撈、遠洋捕撈等多種作業方式。
《2024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按當年價格計算,2024年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34172.29億元。漁業產值中(漁業產值以國家統計局年報數據為準),海洋捕撈產值2601.48億元,海水養殖產值5034.38億元,淡水捕撈產值332.29億元,淡水養殖產值8786.65億元。
中國海洋捕撈業是伴隨海洋文明演進的傳統產業,承載著數千年的漁業文化與生存智慧。從古代沿海先民使用竹編漁具近海作業,到近代機械化漁船的推廣,再到當代規模化、專業化的產業體系形成,海洋捕撈始終是保障國內水產品供應、支撐漁民就業增收的重要支柱。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消費者對高品質、多樣化水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海洋捕撈產品憑借豐富的營養價值與獨特口感,成為城鄉居民餐桌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長期以來的過度捕撈、海洋環境污染以及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部分傳統漁場資源枯竭、生態系統失衡,不僅制約了產業的可持續性,也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與海洋生態安全。在此背景下,推動海洋捕撈行業轉型升級,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雙贏,成為當前行業面臨的核心任務。
(一)產業體系逐步完善,產業鏈協同效應凸顯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海洋捕撈業已形成“捕撈—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捕撈環節涵蓋近海、遠洋及深海等多個領域,作業方式從傳統的拖網、圍網向智能化、精準化轉變;加工環節則從簡單的冷凍、干制延伸至深加工,如海洋生物制品(魚膠原蛋白、魚油)、預制菜(調味魚塊、即食海鮮)等高附加值產品不斷涌現,有效提升了產品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銷售環節通過電商平臺、冷鏈物流等新型渠道,實現了從“碼頭到餐桌”的快速流通,滿足了消費者對“新鮮度”的需求。此外,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效應日益凸顯,捕撈企業與加工企業、銷售平臺合作,推動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如“舟山帶魚”“渤海對蝦”等區域品牌逐漸形成,提升了產品的市場認可度。
(二)技術創新驅動,現代化水平提升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海洋捕撈業的技術含量顯著提高。現代化捕撈設備如衛星導航系統、聲吶探測儀、自動釣機等廣泛應用,提高了捕撈效率與目標魚種的選擇性,減少了對非目標物種的誤捕;智能技術如物聯網監控、大數據分析等開始融入資源管理,通過實時監測海洋環境與魚類種群數量,為捕撈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有效遏制了過度捕撈;此外,新能源漁船(如電動漁船、混合動力漁船)的推廣,降低了燃油消耗與廢氣排放,推動行業向“綠色化”轉型。技術創新不僅提升了行業的生產效率,也為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三)市場需求升級,內外銷市場協同發展
國內市場方面,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海洋捕撈產品的需求從“數量滿足”轉向“品質追求”,新鮮、無污染、高營養的產品更受青睞。例如,鮮活海鮮、有機認證海產品的市場份額逐年提升,推動捕撈企業向“精細化”作業轉型,如采用“定置網”“釣捕”等方式,減少對魚體的損傷,保持產品新鮮度。國際市場方面,中國海洋捕撈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成為漁業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國際市場對“可持續捕撈”的要求日益嚴格,如歐盟的“漁產品溯源體系”、美國的“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等,促使中國企業加強合規管理,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四)政策引導加強,可持續發展成為共識
為應對資源與環境挑戰,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推動海洋捕撈業向可持續方向發展。例如,實施“伏季休漁”制度,在魚類繁殖高峰期禁止捕撈,促進資源恢復;推行“捕撈限額”制度,根據資源評估結果設定捕撈總量,限制過度捕撈;支持“遠洋漁業”發展,鼓勵企業到海外海域作業,緩解國內資源壓力;此外,加大對“綠色捕撈技術”“漁業資源監測”等領域的科研投入,推動行業技術升級。政策的引導使“可持續發展”成為行業共識,企業逐漸從“重產量”轉向“重生態”,積極參與“海洋牧場”“人工魚礁”等生態修復工程,推動海洋生態系統的恢復與保護。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海洋捕撈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研究報告》分析:
盡管中國海洋捕撈行業在產業體系、技術應用與市場拓展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資源枯竭、環境壓力以及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仍然制約著行業的長遠發展。例如,傳統近海捕撈的過度開發導致部分魚種瀕臨滅絕,海洋污染導致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增加,產業鏈中“低端加工”比重過高導致附加值偏低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行業的經濟效益,也威脅到海洋生態的平衡。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技術創新的推動以及政策的支持,這些問題正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推動行業向“綠色、高效、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
海洋捕撈行業的發展前景受多重因素影響:一方面,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消費升級,對優質海產品的需求持續上升,推動捕撈技術升級和作業范圍擴大;另一方面,過度捕撈導致的資源衰退、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促使各國加強漁業監管,推動行業向可持續方向發展。未來,遠洋漁業裝備智能化、生態友好型捕撈技術的應用將成為主要趨勢,同時配額管理、增殖放流等資源養護措施將重塑行業格局。此外,深海水產品開發和產業鏈整合(如捕撈加工一體化)有望創造新的增長點,但氣候變化、國際漁業協定等外部因素仍將長期影響行業發展路徑。
想要了解更多海洋捕撈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海洋捕撈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