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成為表達個性、情感連接和文化認同的載體,其經濟模式涵蓋設計、生產、銷售、二手交易及衍生周邊等多個環節。潮玩經濟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構了傳統玩具行業的價值鏈,推動消費升級和文創產業發展。
一、行業崛起:從亞文化到主流消費的范式革命
2025年的中國潮玩經濟,已從早期小眾設計師的創意實驗場,蛻變為連接Z世代情感需求、傳統文化復興與全球文化輸出的核心載體。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在《2025-2030年中國潮玩經濟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戰略預測報告》中指出,這一轉變的底層邏輯在于“文化認同重構”與“消費價值升級”的雙重驅動:當物質消費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潮玩通過IP敘事、藝術設計與社交屬性,為消費者提供了情感寄托、身份認同與文化表達的全新維度。
(一)消費群體迭代:Z世代的“悅己經濟”
Z世代(1995-2010年出生)已成為潮玩消費的核心群體,其消費動機呈現“情感化”“社交化”“收藏化”特征。中研普華調研顯示,約72%的消費者購買潮玩為取悅自我,收藏與投資需求次之。以泡泡瑪特旗下IP LABUBU為例,其“丑萌”設計打破傳統審美框架,通過限量發售、聯名合作與社交媒體傳播,成為年輕群體中的“社交貨幣”。例如,LABUBU與優衣庫的聯名款T恤在發售首日即售罄,二手市場溢價超十倍,印證了潮玩從“玩具”向“生活方式符號”的躍遷。
(二)文化價值重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
潮玩經濟的爆發,是中國文化產業從“代工出口”向“原創輸出”轉型的縮影。過去,中國潮玩企業多依賴海外IP授權與代工生產,而今,本土原創IP占比已超80%。泡泡瑪特通過“設計師扶持計劃”挖掘新銳藝術家,推出Molly、Skullpanda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IP;52TOYS則以“自有IP+授權IP”雙輪驅動,構建覆蓋潮流玩具、卡牌、積木的多品類矩陣。中研普華分析認為,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產業附加值,更推動中國文化以“輕量化”“趣味化”的方式觸達全球消費者。
二、市場現狀:千億賽道的結構性機遇
(一)市場規模:高速增長下的細分賽道分化
中國潮玩市場已步入千億級產業,年均增速超20%。中研普華預測,至2026年,行業總價值將攀升至1101億元。市場結構呈現明顯的多元化特征:盲盒作為最大細分品類,占比約28%,其“隨機性”與“收集樂趣”持續吸引新用戶;手辦、拼裝模型等高單價產品占比逐步提升,滿足資深玩家的收藏需求;卡牌、萌粒等新興品類則通過“低單價、高頻次”模式拓展下沉市場。
(二)地域分布:從沿海集群到全國滲透
廣東省作為潮玩產業的大本營,擁有全國18.3%的潮玩經濟相關企業,東莞更是成為全球潮玩制造中心,85%的潮玩產品產自這里。隨著市場滲透率提升,下沉市場潛力逐步釋放:三線及以下城市人口達9.5億,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8%,潮玩消費滲透率較2020年提升3倍。中研普華指出,這種地域擴散不僅為行業帶來增量空間,也倒逼企業通過柔性生產與數字化渠道實現精準觸達。
(三)競爭格局:頭部集中與區域突圍并存
中國潮玩市場呈現“頭部集中、區域突圍”的競爭態勢。泡泡瑪特憑借IP運營能力與全渠道布局占據市場主導地位,2024年營收突破百億元,海外業務占比超30%;名創優品旗下TOP TOY、布魯可等品牌則通過差異化定位實現突圍,例如TOP TOY聚焦“潮玩集合店”模式,布魯可深耕拼搭角色類玩具市場。此外,跨界玩家如餐飲、影視企業通過IP聯名進入潮玩領域,加劇了行業競爭。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中國潮玩經濟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戰略預測報告》顯示:
三、產業鏈解析:從創意到消費的閉環生態
(一)上游:IP創作與授權的“內容戰爭”
IP是潮玩產業的核心資產,其開發模式已從“單一形象設計”向“跨媒介敘事”升級。中研普華分析,當前IP創作呈現三大趨勢:
傳統文化活化:泡泡瑪特“山海經”系列將上古神獸形象現代化演繹,單款產品毛利率較基礎款提升20%-30%;
非遺技藝融合:某品牌推出“非遺榫卯潮玩”,將傳統木工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既具把玩價值又具文化傳播意義;
全球文化共鳴:LABUBU在泰國推出泰服聯名款,在新加坡打造魚尾獅主題周邊,通過本土化設計實現文化適配。
在IP授權領域,2024年中國年度授權商品零售總額達1551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玩具游藝占比18.3%,位居第一,服裝飾品、食品飲料分別占比16.8%、11.4%。中研普華認為,IP授權的多元化發展,不僅為潮玩企業拓展了收入來源,也推動了“潮玩+”生態的繁榮。
(二)中游:生產制造的“柔性革命”
中國潮玩產業鏈的中游已實現從“大規模生產”到“柔性制造”的轉型。以東莞為例,當地企業通過3D打印、智能分揀與自動化裝配技術,將盲盒生產周期大幅縮短,同時支持小批量、多品種的快速切換。此外,環保材料的應用成為行業新標準:泡泡瑪特推出首款碳中和潮玩DIMOO蒙新河貍,采用可降解材料與低碳工藝,響應綠色消費趨勢。
(三)下游:全渠道融合與場景創新
潮玩銷售渠道正經歷“線下體驗化、線上社交化、出海本土化”的三重變革:
線下渠道:核心商圈旗艦店通過主題展、快閃店等形式增強消費者體驗,例如沈陽大悅城全年舉辦近百場漫展、IP展,帶動周邊產品銷售;
線上渠道:直播帶貨、社群營銷成為主流,得物APP潮玩品類實現超100%增長,泡泡瑪特哪吒盲盒通過線上搶先發售引發搶購熱潮;
全球化布局:泡泡瑪特在巴黎盧浮宮店開業首日銷售額破千萬,東南亞市場貢獻24億元,增速619.1%。其成功關鍵在于“DTC模式+本土化運營”,例如在泰國推出泰服聯名款,在新加坡打造魚尾獅主題周邊。
2025年的中國潮玩經濟,正站在文化復興與科技革命的交匯點。從LABUBU的全球爆紅到非遺榫卯潮玩的創新突破,從AI設計的精準觸達到元宇宙體驗的重構,行業正以“每天一個新故事”的速度刷新認知。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認為,未來五年,潮玩經濟將呈現三大確定性趨勢:文化價值持續提升、科技融合深度滲透、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
想了解更多潮玩經濟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潮玩經濟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戰略預測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