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生物醫藥產業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及“1+3+4”現代工業體系布局,已形成涵蓋創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現代中藥、合成生物技術的全產業鏈體系。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105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0.2%,成為北方生物醫藥創新高地。
一、行業現狀:政策驅動與產業集聚的雙重引擎
1.1 政策紅利:從“十四五”到“十五五”的延續與升級
天津市生物醫藥產業政策體系持續完善,《天津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十四五”專項規劃》明確提出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目標,實際2025年已提前實現1050億元規模。2024年出臺的《天津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及《天津市全鏈條支持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從創新策源、臨床研究、注冊審批、臨床應用、生態優化等六方面提出25條舉措,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體系。例如,設立創新產品重點研發目錄,實施“提前介入、一企一策”服務,將藥品補充申請審評時限壓縮至60個工作日以內,顯著提升創新藥械上市效率。
1.2 產業集聚:濱海新區引領,特色園區協同發展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天津生物醫藥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分析,天津生物醫藥產業呈現“一核多極”空間布局。濱海新區作為核心基地,2025年產值占比超70%,聚集諾和諾德、凱萊英等跨國企業及康希諾、賽諾醫療等本土龍頭。細胞谷、生物制造谷、中日(天津)健康產業發展合作示范區等特色園區,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例如,濱海新區細胞谷已集聚40余家企業,覆蓋細胞提取制備、存儲、研發生產全產業鏈,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布局50個“揭榜掛帥”項目,推動從創新鏈到產業鏈的全鏈條轉化。
1.3 創新資源:國家級平臺與產學研醫協同創新
天津擁有31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含9家全國重點實驗室)、4家海河實驗室、32家三甲醫院及3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形成“基礎研究—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產業化”完整創新鏈條。例如,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累計孵化企業超300家,推動國產替代;天津藥物研究院通過連續流技術平臺解決工藝安全性問題,提升化學原料藥生產效率。
二、技術突破:基因治療、細胞治療與AI融合的三大引擎
2.1 基因治療: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跨越
天津在基因治療領域取得多項突破。康希諾生物與軍事科學院聯合研發的吸入式新冠疫苗,全球供應超5億劑,帶動企業營收增長300%。天士力復方丹參滴丸通過美國FDAⅡ期臨床試驗,成為首個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的中藥復方制劑。此外,瑞博生物的小核酸藥物研發平臺攻克遞送系統技術難題,3款在研產品進入臨床Ⅲ期,填補國內空白。
2.2 細胞治療:CAR-T與干細胞技術的產業化突破
細胞治療領域,天津企業加速技術轉化。合源生物源瑞達治療淋巴瘤新適應癥申請上市,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新適應癥獲臨床試驗默示許可。協和干細胞建立世界首座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庫,推動干細胞治療標準化應用。濱海新區細胞谷通過“創新鏈—產業鏈”轉化生態體系,引入7位院士、近20位杰青優青,構建從細胞提取到臨床應用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2.3 AI融合:藥物研發與生產效率的革命性提升
AI技術深度融入天津生物醫藥產業。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建成AI藥物發現平臺,將化合物篩選效率提升60%。凱萊英醫藥利用連續流反應技術,將藥物合成步驟從12步縮短至4步,三廢排放減少70%。金耀藥業建設的無菌制劑智能工廠,實現生產數據實時追溯,產品合格率從98.5%提升至99.9%。預計到2030年,AI技術將滲透全產業鏈,縮短研發周期50%,減少臨床試驗受試者數量30%。
三、市場需求:老齡化、健康意識提升與國際化機遇
3.1 國內市場:老齡化與慢性病驅動的需求增長
天津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4.6%(2023年),醫療保健支出年增8.2%。慢性病、腫瘤治療藥物需求持續增長,天津醫藥集團“互聯網+醫藥”平臺覆蓋全國2萬家藥店,處方流轉量年增50%。微醫集團數字健共體服務京津冀地區超5000萬人口,推動醫療資源下沉。
3.2 國際市場:“一帶一路”與歐美市場的雙向拓展
天津生物醫藥產品出口額達45億美元(2024年),同比增長18%,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占比達40%。康希諾生物新冠疫苗獲60余國緊急使用授權,天士力復方丹參滴丸在30個國家注冊銷售。天津企業通過國際認證(如FDA、歐盟CE)加速全球化布局,預計2030年國際化指數達45%。
3.3 支付端改革:醫保與商業保險的協同支持
天津市醫保局將創新藥械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目錄及普惠型商業保險保障范圍,支持“雙通道”銷售渠道。例如,創新藥械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支付機制中,通過特殊病例單議、增加付費點數等方式給予額外補償。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醫藥企業合作,開發面向創新藥械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拓寬支付渠道。
四、產業生態:全鏈條支持與綠色化轉型
4.1 全鏈條支持:從創新策源到市場準入的閉環體系
天津構建“創新策源—注冊審評—臨床應用—市場準入—生態優化”全鏈條支持體系。例如,設立創新產品指導應用目錄,支持將目錄內產品納入醫療機構用藥目錄;建立醫療機構倫理委員會協作審查、結果互認機制,縮短臨床研究啟動周期。遠翼醫療、元希海河等產業基金規模超百億元,從資本角度支持企業發展。
4.2 綠色化轉型:生物合成與低碳生產的雙重路徑
天津生物醫藥產業加速向綠色化轉型。中科院工生所開發的生物合成技術,將青霉素產量提升10倍,能耗降低80%。凱萊英醫藥的綠色化學工藝,使溶劑回收率達95%。2025年單位產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25%,預計2030年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
4.3 區域協同:京津冀生物醫藥走廊與數據互認
天津深化京津冀生物醫藥走廊建設,共建臨床試驗數據互認機制。例如,天津經開區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外經貿生物醫藥產業提質增效示范區的主要載體園區,推動產業協同創新。靜海中日(天津)健康產業發展合作示范區吸引多家日資企業入駐,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五、挑戰與對策:區域競爭、產業鏈短板與風險防控
5.1 區域競爭:差異化定位與特色領域突破
天津面臨北京、上海等地的虹吸效應,需強化差異化定位。通過聚焦細胞治療、生物制造、現代中藥等特色領域,形成比較優勢。例如,天津在細胞治療領域擁有協和干細胞、合源生物等企業,在生物制造領域依托中科院工生所、凱萊英醫藥等機構,構建技術壁壘。
5.2 產業鏈短板:高端設備與原材料的國產化替代
天津生物醫藥產業鏈縱向深度不足,部分環節如高端生物反應器、細胞培養基等仍需進口。需加強上游原材料國產化,扶持本土供應鏈企業。例如,天津博奧賽斯的化學發光分析儀打破羅氏、雅培壟斷,灝洋生物的細胞培養基性能媲美Gibco,價格降低40%。
5.3 風險防控:反壟斷與合規經營的雙重保障
津藥藥業等四家藥企因壟斷地塞米松原料價格被罰3.62億元,暴露行業合規風險。需加強反壟斷監管,推動企業合規經營。同時,建立創新藥械風險評估機制,防范技術迭代、市場波動等風險。
六、未來展望:2030年三大確定性趨勢
6.1 技術融合:AI與生物技術的“雙螺旋”升級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天津生物醫藥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分析預測,到2030年,AI技術將滲透全產業鏈,藥物研發環節縮短周期50%,臨床試驗減少受試者數量30%,生產環節智能機器人承擔80%重復性工作。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AI藥物發現平臺將成為全球創新標桿。
6.2 國際化躍遷:全球生物醫藥供應鏈的關鍵節點
天津生物醫藥產業國際化指數將達45%,成為全球生物醫藥供應鏈的關鍵節點。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拓展新興市場,通過歐美認證深化高端市場布局,形成“雙循環”發展格局。
6.3 綠色化轉型:全產業鏈碳中和的示范標桿
到2030年,天津生物醫藥產業將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單位產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50%以上。通過生物合成技術、綠色化學工藝等創新,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
欲了解更多關于生物醫藥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天津生物醫藥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