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戰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數字共富"正從概念倡導邁向實踐落地,成為驅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數字鴻溝的核心引擎。作為數字經濟與民生保障的交匯點,數字共富行業通過技術下沉、模式創新與生態共建,為城鄉居民、弱勢群體提供普惠性數字服務,既契合了數字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更探索出一條技術賦能共同富裕的創新路徑。
一、數字共富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一)政策體系日趨完善,頂層設計明確發展方向
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多項政策,為數字共富行業發展提供系統性框架。《"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將"數字共富"作為重點任務,提出2025年實現行政村5G網絡全覆蓋、推動公共數據資源向欠發達地區開放的目標,并啟動"數字鄉村示范區"建設。中央網信辦聯合多部門發布的《數字共富行動計劃》,要求通過技術下沉、模式創新縮小城鄉數字鴻溝,重點推進智慧醫療、在線教育、普惠金融等領域的均衡化發展。地方層面,浙江、廣東等省份結合自身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推出差異化政策:浙江啟動"數字鄉村引領區"建設,目標2025年實現縣域數字服務全覆蓋;廣東試點"數字素養提升工程",通過線上課程培訓提升老年人、農民等群體的數字技能。
(二)技術下沉加速,普惠性應用場景持續拓展
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推動數字服務從城市向農村、從年輕人向老年人群體延伸。在鄉村領域,數字農業平臺整合物聯網設備與大數據分析,實現種植環境智能監測與產量預測;縣域電商平臺通過直播帶貨、社區團購模式,幫助農民拓寬銷售渠道。在民生領域,智慧醫療平臺實現遠程診療與藥品配送,緩解偏遠地區醫療資源匱乏問題;在線教育平臺推出"名師課堂+AI輔導"模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縣域學校輻射。典型案例包括阿里巴巴的"鄉村振興特派員"制度,其通過派駐技術專家協助縣域搭建數字平臺;騰訊的"為村"項目則以微信小程序為載體,整合村務公開、農產品銷售等功能,覆蓋超萬個行政村。
(三)生態共建模式創新,多方協同機制初步形成
數字共富行業呈現"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治理格局。政府通過政策補貼、基礎設施投資降低企業進入門檻;互聯網企業發揮技術優勢,推出定制化解決方案;金融機構則通過"數字金融"產品提供資金支持。例如,螞蟻集團發起"數字普惠金融計劃",為小微企業與農戶提供低息貸款;京東物流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解決農產品上行"最后一公里"問題。此外,公益組織與高校通過"數字素養培訓""技術扶貧"等項目,提升弱勢群體的數字適應能力。這種"商業可持續+社會價值創造"的協同模式,正推動數字共富從項目制向生態化轉型。
(一)需求端:普惠性服務與個性化需求并存
共同富裕戰略推動數字服務需求從"基礎覆蓋"向"優質均衡"升級。農村地區對數字農業、電商物流的需求激增,例如智慧農機租賃、農產品溯源系統成為種植戶剛需;老年群體則追求"適老化"數字服務,催生語音交互、大字體界面等定制化產品。此外,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旺盛,推動SaaS工具、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縣域市場的滲透率提升。據行業觀察,數字共富相關服務市場規模正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其中數字農業、智慧醫療等細分領域增速領先。消費者對數字服務的期待已超越"可用性",轉向"易用性"與"公平性",企業需通過"用戶畫像+場景定制"實現精準服務。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數字共富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價值分析研究報告》顯示:
(二)區域分布:從東部先行到中西部追趕
數字共富服務呈現顯著區域化特征,與數字經濟基礎高度相關。東部地區依托杭州、深圳等數字產業集群,在智慧醫療、在線教育等領域形成先發優勢;中西部地區則通過政策扶持與模式創新加速追趕,例如貴州依托大數據中心建設,發展數字鄉村旅游;四川通過"川農號"電商平臺推動特色農產品出川。縣域市場成為競爭主戰場,頭部企業通過"一縣一策"模式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例如,拼多多推出"農貨智能處理系統",根據縣域特產匹配銷售渠道;字節跳動則通過"山里DOU是好風光"項目,以短視頻營銷助力鄉村文旅發展。這種"東強西進"的格局,既反映數字基建的梯度差異,也體現技術應用與本地需求的深度融合。
(三)競爭格局:頭部企業引領,中小機構差異化突圍
市場呈現"金字塔型"結構,互聯網巨頭如阿里巴巴、騰訊占據生態主導權,通過全鏈路解決方案形成壁壘;垂直領域企業如匯通達、村村樂聚焦縣域市場,在數字農業、農村電商領域形成專業優勢;中小機構則通過"技術下沉+本地化運營"構建護城河。例如,浙江的"浙農碼"平臺整合農產品溯源、質量檢測等功能,成為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四川的"益農社"則以村級服務站為節點,提供代購代銷、技術培訓等綜合服務。此外,公益組織與金融機構通過"數字素養培訓""普惠金融"等項目,推動服務模式創新與效率提升。
(一)智能技術深度滲透,重構服務場景與體驗
AI、區塊鏈、元宇宙等技術將推動數字共富服務從"功能實現"轉向"體驗優化"。生成式AI可自動生成農業種植方案或教育課程,降低技術使用門檻;區塊鏈技術通過構建可信數據鏈,保障農產品溯源與公益資金透明;元宇宙則通過虛擬場景模擬,為偏遠地區學生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例如,網易伏羲的AI農業機器人可自主完成播種、施肥等作業;百度文心一言的鄉村版大模型,能以方言與農民交互,提供種植建議。智慧共富平臺將整合多源數據,構建"需求感知-服務匹配-效果評估"的閉環生態。
(二)政策持續完善,推動產業規范化與均衡化
國家層面將加快制定《數字共富服務標準》,明確基礎設施覆蓋、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核心指標。同時,數字基建投資、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政策將持續落地,為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例如,中央財政擬設立"數字共富專項基金",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數字鄉村建設;人社部將"數字素養培訓"納入職業技能提升工程,目標2025年培養超百萬數字鄉村人才。此外,跨區域協作機制將深化,推動東部數字資源與中西部應用場景對接,形成"技術輸出-模式復制-價值共享"的良性循環。
(三)生態化協同加強,構建可持續發展模式
數字共富行業正從"單點突破"向"生態共建"升級,通過整合政府、企業、社會三方資源構建新價值。部分企業推出"數字共富云平臺",整合農業監測、教育直播、醫療問診等功能,形成一站式服務入口;另有企業通過"技術開放+本地化運營"模式,幫助縣域培育數字人才。例如,華為的"數字鄉村解決方案"包含硬件設備、軟件平臺與運維服務,支持地方政府自主運營;騰訊的"為村"項目則開放小程序開發工具,鼓勵村民自主設計村務管理模塊。這種"授人以漁"的生態化模式,既順應可持續發展需求,也推動數字共富從項目制向長效化轉型。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數字共富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價值分析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