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和家庭:實現個體對自我學習的主動式管理。在智慧教育時代,學會自主學習將成為學生最重要的能力。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學習心態,學會在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學會獨立思考,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敢于爭論;學會自我賦能,充分利用身邊
通過積極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現代化信息技術與遠程開放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學習模式是智慧教育的基礎,而政府、區教委、學校、老師、家庭和學生的行為轉變才能促進教育公平化和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實現各類相關利益方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實際落地。
中國基礎教育長期面臨地域上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和生師比不高的困境。相較十年前,我國基礎教育生師比總體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近五年來,生師比改善速度明顯放緩,小學階段生師比甚至出現升高趨勢。
此外,從城鄉差距上看,我國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仍與城市教師存在一定差距。根據中國教育新聞網的最新研究顯示,2017年農村小學和初中生師比優于國家標準,在教育資源的數量上未存在明顯落后。 然而,從教師素質方面而言,2016年我國城區小學中本科學歷教師比例為66%,而農村小學這一比例僅為37%;城區初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為90%,而農村初中這一比例僅為76%5,城鄉教師素質差距依然較大。
為保障教育信息的順暢、高效流動,政府需要主動做好資源整合引導工作,牽頭構建及時全面、均衡有效的區域間信息高速網絡,通過智慧學習和互動的場景連接,使得智慧教育的參與方能夠有效實現各自角色定位的轉變:
政府:政府作為基礎教育的監管者,在智慧教育時代應進一步承擔起資源整合的角色,協調多方資源,與社會力量一起進行教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區域:區域間的信息交流平臺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遠程互動學習、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教育經驗討論、學生數據等信息資源的實時交互將有助于加速實現教育資源的均勻分配與教學質量的提升。
學校:學校將可利用新一代技術,不僅能夠實現更為高效的校園資產、安全、人員管理,更能通過教學成果數據的匯總分析,精準把控學校教學質量,及時做出教學方向調整及優化判斷。
教師:通過利用新技術工具,分析個體學生學習軌跡和學習效果,運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家庭:利用家長空間、家校實時互動平臺、教育社交服務平臺等及時全面的家校網絡應用,積極有效地參與學校教師的溝通交流和學生學習輔助。
學生:靈活運用學習數據分析工具,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知識掌握程度;利用在線課堂、虛擬現實等豐富的教育資源,開展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能力。
為實現以上的角色轉變,各個相關利益方的職能和重心可考慮從以下層面實現進一步突破:
資源調配的相關參與方:主要包含政府、區域
融資模式多樣化。基礎教育智慧化改革涉及學生數量多,資源錯綜復雜,所需資金量大。除了財政補助,政府可考慮通過PPP、BOT、BOO等模式與相關利益攸關方攜手,探索以數字資源版權化、大數據資產變現等商業模式,一方面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市場資源,提高企業進入教育信息化市場積極性。目前我國的教育公私合作類型項目仍以學校建設及配套設施改造等輔助性活動為主,未來在教育數字化內容等軟性服務合作上,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對智慧教育改造進行頂層設計。政府和區域間需對智慧教育改革所需資源做出積極規劃,通過市場調研、試點案例經驗總結主動等方式設計科學、可復制化的智慧教育改造方案,指導下級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做到改革有徑可循。同時對平臺層、網絡層的公共資源做出系統性、前瞻性的部署規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教學管理的相關參與方:主要包含學校、教師
開展試點項目積累經驗。智慧教育改革涉及硬件設施部署、軟件平臺磨合、人員素養培訓、教研體系轉變等方方面面,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教學管理上可以從以學生為中心的小項目入手,例如考試成績個性化分析、部分課堂作業數字化提交等,在積累實踐經驗后,再開展系統化的改革部署。 強化教師信息化素質培養,積極開展智慧教育課題研究。學校和教師作為改革的實踐者,應重視在智慧教育時代下教學理念和教研框架的轉變。通過定期開展教師信息化素質培訓、智慧化教學課堂教學經驗交流等項目,積極探索并創新教學方式,將啟發式教學、個性化教學從理念變成實踐。
學生和家庭:
實現個體對自我學習的主動式管理。在智慧教育時代,學會自主學習將成為學生最重要的能力。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學習心態,學會在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學會獨立思考,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敢于爭論;學會自我賦能,充分利用身邊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實現從“學會”到“會學”。而家長也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如何有效獲取資源,共同探究建立假設、形成驗證、得出結論的方式方法。
不同于基礎教育,終身教育覆蓋個體的全學習生命周期,主要受到勞動力市場的驅動。目前,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主要存在以下三大特征: 職業壽命長,跳槽次數多。一方面,職業壽命的延長將是必然的趨勢。 根據人社部數據,我國平均退休年齡不足55歲,低于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給社保養老體系帶來了較大的壓力。人社部計劃通過小步慢走,以每年推遲幾個月的方式來逐步實現合理的退休年齡。另一方面,職場人的跳槽次數也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根據領英數據統計,中國職場人的平均跳槽頻率正在持續加快,在職時間從2014-2015年平均34個月逐年遞減為2017-2018年的22個月。高頻次的職業變更在提升職場活躍度和開放度的同時,也對員工個人能力和企業留存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欲了解更多中國智慧教育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智慧教育行業市場深度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智慧教育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智慧教育一般指教育信息化(科技化,信息化,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有兩層含義:一是把提高信息素養納入教育目標,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術手段有效應用于教學管理與科研,注重教...
查看詳情
伴隨著技術變革的不斷普及滲透,整體教育環境和系統也面臨重塑,其構建既需要對全民信息化水平的培育,又依賴于對5G、...
大部分民辦學校辦學經費來源壓力大,辦學規模偏小、擴張瓶頸大。從我國民辦高校經費結構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比10%,...
民辦高教具有較高的準入門檻,經營管理受嚴格監管。民辦高等學校正式建校,由申辦者向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經省...
我國教育資源投入與發達國家差距仍然較大,民辦高教有望補充高教資源供給。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4萬億元,我國4...
知識經濟時代疊加就業壓力,高等教育剛需特性明顯,"十四五"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目標是60%。高等教育包括...
民辦高等教育發展40余年,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共有私立高等學校69所,但在50年...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