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捕撈是指利用漁船、漁具等工具在海洋中捕獲魚類、貝類、甲殼類等水產品的生產活動,是漁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近海捕撈、遠洋捕撈等多種作業方式。
未來,遠洋漁業裝備智能化、生態友好型捕撈技術的應用將成為主要趨勢,同時配額管理、增殖放流等資源養護措施將重塑行業格局。
在全球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并重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海洋捕撈行業正經歷從傳統粗放式作業向可持續精細化管理的深刻變革。作為連接海洋生態保護與人類食物供給的關鍵產業,海洋捕撈不僅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在《2025-2030年中國海洋捕撈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研究報告》中指出,行業正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鏈整合與全球化布局,構建"資源養護-高效捕撈-價值延伸"的生態化發展范式,為全球漁業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一、市場發展現狀:政策引領與技術賦能雙輪驅動
(一)政策體系重構行業生態
國家層面通過頂層設計推動行業轉型,《"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明確將"可持續捕撈"作為核心目標,提出建立捕撈強度與資源再生能力動態平衡機制。農業農村部啟動的"海洋漁業資源養護專項"聚焦選擇性捕撈技術、漁獲物保鮮裝備等關鍵領域突破,并出臺《海洋捕撈行業規范條件》,從作業方式、漁船能耗、生態保護等維度構建標準化體系。地方層面,山東、浙江、廣東等海洋經濟強省率先探索差異化路徑:山東通過新型環保漁船購置補貼推動裝備升級,浙江試點"漁獲物可追溯系統"實現全鏈條監管,廣東則以"海洋牧場"建設推動捕撈與養殖融合發展。
(二)技術革命重塑作業模式
智能化技術成為行業轉型的核心驅動力。聲吶探測、衛星遙感等技術的普及率顯著提升,動態監控系統實現漁船位置與資源分布的實時匹配。以中水集團遠洋魷釣船為例,其搭載的智能漁探儀可精準定位漁群,捕撈效率大幅提升;遼寧大連近海漁船通過安裝能耗監測設備,燃油效率得到優化。人工智能技術開始滲透決策領域,部分企業訓練的捕撈策略優化模型,可根據海洋環境數據自動生成作業路徑,使單次航次收益顯著提升。
二、市場規模與趨勢分析:千億級市場的結構性重構
(一)市場規模持續擴張,遠洋捕撈成增長極
中國海洋捕撈行業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元大關,并呈現穩步增長態勢。中研普華預測,至2030年行業規模有望達到更高水平,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高位運行。這一增長主要由遠洋捕撈驅動:隨著遠洋漁船大型化、智能化發展,金槍魚、魷魚等高附加值品種產量持續提升;同時,近海捕撈通過生態化轉型實現價值重塑,山東榮成"海洋牧場"項目通過增殖放流使魚類資源量顯著增長,帶動周邊漁民增收。
(二)區域格局呈現"近海養護+遠洋拓展"特征
近海領域形成三大產業集群:山東青島依托港口優勢成為北方最大魷魚捕撈基地;浙江舟山通過"漁港經濟區"建設實現漁獲物高效集散;廣東湛江探索"深水網箱+休閑漁業"融合模式。遠洋領域呈現全球化布局特征,中水集團、上海水產集團等企業在三大洋公海區域建立金槍魚延繩釣、魷魚釣作業基地,部分企業開始探索南極磷蝦資源開發。極地漁業作為新興增長點,某企業投資的南極海域磷蝦捕撈項目,通過選擇性拖網技術將幼蝦誤捕率大幅降低,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三)競爭格局從"規模競爭"轉向"價值競爭"
頭部企業通過全產業鏈整合構建壁壘:中水集團形成"捕撈-加工-冷鏈-貿易"一體化體系,其遠洋漁獲物直供米其林餐廳等高端渠道;區域性企業聚焦細分市場,浙江歐華漁業將傳統漁船改造為環保型釣具船,專注高端石斑魚捕撈;中小機構通過"技術下沉+本地化運營"突圍,如福建某企業開發的智能漁網可自動識別目標魚種,幫助沿海漁民提升作業精準度。跨界玩家加速入場,某物流企業通過"冷鏈+捕撈"模式切入市場,在山東建設智能化漁港物流中心,將漁獲物從上岸到冷庫的時間大幅縮短。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中國海洋捕撈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研究報告》顯示:
三、未來市場展望:三大趨勢定義行業新坐標
(一)綠色化:碳中和目標倒逼產業轉型
行業將全面踐行"碳匯漁業"理念,山東某企業建設的海洋牧場,通過海帶養殖與魚類養殖結合,實現碳匯量顯著提升;浙江試點"藍色糧倉"認證體系,對低碳排放的漁船、加工企業給予補貼。新能源應用加速普及,某企業研發的氫燃料電池漁船完成海試,續航里程大幅提升;海上風電與養殖融合項目在江蘇、廣東落地,形成"發電-養殖-旅游"立體開發模式。
(二)智能化:AI與機器人重塑生產范式
生成式AI將深度參與作業決策,某實驗室開發的海洋大模型,可基于歷史漁情數據預測漁群分布,準確率較傳統模型提升;無人漁船進入商業化階段,某企業研發的自主航行漁船,在東海完成魷魚釣試驗,單船日產量與人工漁船持平。數字孿生技術推動精細化管理,某遠洋漁業公司構建的"數字漁場"系統,可模擬不同作業參數下的捕撈效果,幫助船長優化策略。
(三)全球化:資源整合構建新競爭力
企業將通過跨國并購獲取優質資源,某集團收購非洲某漁業公司后,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與豐富漁業資源,將鱈魚加工品出口至歐美市場,毛利率大幅提升;國際標準對接加速,某企業通過MSC認證的南極犬牙魚產品,成功打入歐盟高端市場,單價較非認證產品高出數倍。極地漁業成為競爭焦點,多家企業聯合科研機構開展南極磷蝦資源評估,為商業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海洋捕撈行業正站在從"資源開發"到"生態共治"的歷史轉折點。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認為,未來五年將是行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期:企業需以技術創新為矛,突破資源約束瓶頸;以產業鏈整合為盾,抵御市場波動風險;以全球化視野為翼,捕捉新興市場機遇。
想了解更多海洋捕撈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海洋捕撈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研究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